摄影艺术考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构图决定画面的呼吸感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一眼就陷进去?关键在于构图是否给画面留了"气口",就像人需要呼吸,照片也需要视觉流动的空间,三分法不是铁律,但把主体硬塞在正中央,往往会让画面窒息,尝试在拍摄街景时,让行走的路人占据左侧三分线,右侧留出街道延伸的空白,瞬间就有了故事感,对角线构图更适合表现动感——倾斜的自行车、飘落的树叶,用手机拍摄时稍微旋转角度,死板的场景就能活起来。
光线是隐形的雕刻刀
阴天拍人像总像蒙了层灰?正午阳光下的影子又硬得像刀刻?光线的质感直接决定照片的"皮肤状态",清晨的斜光能给建筑镀上金边,而下午四点的"魔术时刻"会让肤色透出蜜糖光泽,遇到强烈顶光时,让模特抬头承接光线,睫毛会在脸颊投下细碎阴影,这种瑕疵反而比影棚柔光箱更有生命力,逆光拍摄时镜头要吃光才有氛围,但要用手掌在镜头上方挡出阴影,避免光晕吞噬整个画面。
快门速度冻结或模糊时间
拍流水到底该用1/1000秒还是1/4秒?这取决于你想要凝固水珠还是拉丝雾化,体育摄影中,用1/2000秒定格足球运动员绷紧的小腿肌肉,但故意调慢到1/60秒追拍自行车手,背景流动的色块反而能突出速度感,手持拍摄时有个反常识的技巧:快门速度不必死守"焦距倒数"原则,开启连拍后,总有一张能避开手抖,就像炒菜时颠勺,动态模糊有时比绝对清晰更有烟火气。
色彩情绪需要刻意"不准确"
为什么网红照片的蓝天总偏青?因为准确的sRGB色域在视觉上反而显得平淡,拍摄秋景时,故意让白平衡偏暖,枫叶会燃烧得更热烈;而冷调滤镜下的城市夜景,霓虹灯会渗出赛博朋克的金属味,手机修图时别迷信自动优化,手动把橙色饱和度拉高、蓝色明度降低,食物的油脂光泽立刻能跃出屏幕,人眼对色彩的感知本就是主观的,就像回忆里的童年总是自带柔光。
器材限制催生创意突围
全画幅和大光圈不是万能钥匙,用手机微距模式拍雨滴里的倒影,画质不如单反,但畸变产生的鱼眼效果反而造就超现实感,老镜头边缘的暗角在商业摄影中是缺陷,用在复古人像上却成了天然相框,遇到雾霾天别收相机,长焦镜头压缩下的灰蒙远山,恰好能表现水墨画的留白意境,限制从来不是艺术的敌人,就像围棋棋盘只有19路,却变化无穷。


 ButterflyWingFantasy
 ButterflyWingFantas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