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考生摄影专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操作需要肌肉记忆训练
按下快门的动作看似简单,但真正控制相机就像骑自行车,身体必须记住每个零件的触感,艺考现场经常看到考生低头找按键的窘态,这就像厨师在炒菜时现翻菜谱,建议每天固定半小时蒙眼操作:右手食指要能找到快门键的弧度,拇指能盲拨曝光补偿轮,左手能迅速切换对焦模式,某次拍摄落叶飘舞时,我要求学生不查看屏幕就调整到1/1000秒快门,结果三分之二的人把拨盘转错了方向,这种训练会让相机成为你手指的延伸,就像钢琴家熟悉琴键那样自然。
构图法则存在自我矛盾
教科书上说三分法则是铁律,但布列松的"决定性瞬间"常把主体怼在正中央,去年带学生拍胡同,有个女孩固执地用九宫格拍门神,结果红漆大门被分割得支离破碎,我让她退后三步把整个门框拍成对称式构图,门神反而在视觉上跳了出来,这就像做菜时盐和糖的微妙关系——所谓规则,其实是用来打破的参照物,当你在巷子里发现斜射的阳光把晾衣绳投影成五线谱时,是该遵守引导线法则,还是该把晾衣竿横贯画面制造冲突?答案永远在取景器里,不在教材上。
光影控制像在驯服野兽
正午阳光在模特脸上凿出骷髅般的阴影时,老手会掏出反光板,而菜鸟通常选择放弃拍摄,记得有次艺考模拟考突然变天,乌云把考场变成暗箱,半数考生愣在原地,其实这时ISO调到1600,找面白墙就能当天然柔光箱,观察过猫咪调整瞳孔的过程吗?摄影师控制光影也是这般动态平衡,雨天拍摄时,我常让学生故意让镜头沾水珠,那些扭曲的光斑反而比刻意打光更有叙事感,光从来不是敌人,它只是需要被理解的猛兽。
后期处理要守住底线
见过太多学生把饱和度拉到像卡通片,还美其名曰"艺术加工",去年评审时遇到张过度锐化的静物,青椒表面的纹理已经变成刀片,这就像化妆,粉底太厚反而显老,有个实用技巧:修图时每隔十分钟要把照片缩小到缩略图大小查看,那些扎眼的局部调整立刻无所遁形,当你想给晚霞照片加紫色滤镜时,先问问自己:现实中云彩可会紫得像葡萄汁?后期软件是暗房技术的延伸,不是魔法棒,记住安塞尔·亚当斯的话:"底片是乐谱,印放是演奏。"但没人会往贝多芬交响曲里加电子鼓点。


 Smart聪慧星
 Smart聪慧星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