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摄像类艺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考生拍出的画面总是缺乏层次感?这往往源于对光线的理解停留在表面,真正控制光影的人,会像厨师掌握火候那样精准——正午的顶光像猛火快炒,容易让画面发白;而晨昏的斜光如同文火慢炖,能勾勒出物体的立体轮廓,试试在晴天上午九点拍摄石膏像,侧45度角的自然光会让鼻梁投下恰到好处的阴影,这正是素描考官最看重的体积感表现。
构图法则背得滚瓜烂熟,为什么实际拍摄还是显得呆板?三分法不是数学公式而是韵律指南,当拍摄舞蹈生动态时,故意让跃起的脚尖抵住画面上边缘,这种"破框"处理反而强化了动势,就像跳远运动员踩线起跳才有爆发力,好的构图需要计算式的精准与即兴的突破,去年有位考生拍摄老街晾衣杆,将竹竿斜贯整个画面,看似违反平衡原则,但飘动的衣物恰好填补了视觉重量,最终拿下高分。
面对色彩考题总感觉调色把握不准?不妨把相机显示屏想象成调色盘,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,若直接拍摄会显得平淡,适当增加蓝色通道的饱和度,就像给水墨画补上石青颜料,但要注意,艺考拒绝过度滤镜化,好比川菜师傅绝不会用辣椒掩盖食材本味,有组静物考题要求表现"秋收",获奖作品用白平衡偏移制造出稻穗的金黄,但保留了箩筐原本的竹青色,这种克制的渲染才显功力。
为什么评委总强调"镜头语言"这个概念?其实摄影机和人眼存在本质差异,拍摄话剧表演时,用50mm标准镜头拍全景会丢失细节,而换成长焦镜头截取演员手部特写,褶皱的戏服和颤抖的手指就能讲故事,这就像作家不会用"他很难过"直接叙述,而是描写"捏皱的烟盒里还剩最后一支烟",去年北电三试要求用影像表达"等待",有位考生只拍了地铁玻璃窗上的雨痕,和窗外模糊的列车灯,这种具象转化思维正是考官期待的。
动态场景抓拍失败真的是设备问题吗?体育生百米冲刺的瞬间,专业摄影师会预判选手胸部经过标志杆的时机,提前半秒按下快门,这类似于钓鱼时的提竿时机,不能等浮标完全沉没才动作,设置连拍模式只是基础,关键要像围棋选手那样计算"下一步之后的三步",用快门优先模式时,1/500秒能凝固篮球扣篮瞬间,但1/60秒拍摄旋转的芭蕾舞者,恰到好处的动态模糊反而能渲染艺术张力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