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摄影专业大专教你掌握基础曝光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新手举着相机问:"为什么晴天拍的人脸总发黑?"这就像炒菜火候没控好——要么生要么糊,在武汉江滩拍逆光人像时,白加黑减":对着脸部点测光后,要故意增加1档曝光补偿,上周带学生在汉阳造拍铁锈门框,有人坚持用自动模式,结果锈红色变成了水泥灰,其实相机测光系统像会计做账,永远追求18%灰的"收支平衡",这时候就得手动干预。
镜头语言决定武汉街头摄影气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广角镜头蹲在司门口天桥下拍黄鹤楼,楼体变形得像要倾倒,但前景卖藕粉的老太太却充满张力,有个学生固执地用200mm长焦拍户部巷,抱怨"怎么拍都是游客后脑勺",这就像用望远镜数钞票,虽然清晰但失去了环境故事,建议在汉口老租界扫街时备着35mm和85mm两颗镜头,前者收进晾衣竿和梧桐叶,后者能隔着马路捕捉到老茶馆里悬在半空的烟圈。
手机修图不是给照片涂脂抹粉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学生把东湖樱花调成荧光粉,还理直气壮说"这样更春天",修图软件不是美颜相机,在调整光比时要像中医把脉:高光区域像肝火旺需要"降",阴影部分似气血虚得"补",上周批改作业,有人把长江大桥夜景的暗部提得太亮,钢梁结构顿时失了筋骨,真正的好后期,是让江汉关钟楼暖黄的光既能穿透暮色,又不会像灯泡粘在夜幕上。
纪实摄影要会等"决定性瞬间"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粮道街拍早点摊,有个同学连按三十次快门抱怨"没有故事感",问他可曾注意到炸面窝的师傅每次掀锅盖前,会先用袖口抹一把眉毛上的汗?好照片像熬藕汤,火候不到就揭盖必然清汤寡水,去年冬天在归元寺抓拍香客,我猫在香炉后等了两小时,终于等到三柱青烟恰好缠住合十的双手——这种画面永远不会出现在连续快门的运气里。
闪光灯不是手电筒直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学生拍昙华林文创店总爱直接机顶闪,结果货架上的泥塑娃娃惨白得像恐怖片道具,其实跳闪技巧就像打乒乓球,让光线先撞天花板再反弹下来,有次在琴台美术馆拍静物,用纸巾蒙住闪光灯当柔光罩,陶瓷的釉色立刻活了过来,直射的硬光像武汉夏天的太阳,而经过反射的光,才是梅雨季节里那种能描摹出青砖纹理的漫射光。


 Warm温暖光
 Warm温暖光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