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作品尺寸怎么填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你需要明确作品的最终用途
冲洗6寸照片和上传社交媒体需要的尺寸截然不同,比如冲印店会要求300dpi的精度,而朋友圈缩略图可能连72dpi都嫌多,曾有位影友将手机拍的800万像素照片强行放大到24寸海报,颗粒感比粗盐还明显,婚礼跟拍摄影师给客户的原始文件通常是5MB以上的JPG,但同一组照片发微博时,长边压缩到2000像素就足够了。
原始尺寸与裁剪的博弈
全画幅相机6000×4000的RAW文件固然细腻,但竖构图作品投稿比赛时,评委可能要求「短边不低于1600像素」,这时候就得面临抉择——是牺牲构图保留画质,还是裁掉1/3画面满足尺寸?就像用菜刀切蛋糕,关键要找准下刀位置,建议拍摄时留出10%余量,后期就像裁缝改衣服,总有调整空间。
打印输出的尺寸玄机
A4纸的210×297mm看着简单,但用错分辨率会让照片变成马赛克拼图,展览级的亚克力装裱通常需要360dpi,这意味着20寸照片的文件量会暴涨到1.2GB,有个反常识的现象:在输出30×40cm展板时,用PS的「重新采样」功能反而比原生尺寸更清晰,这就像用积木搭房子,有时候拆了重拼比硬拉伸更靠谱。
跨平台上传的尺寸陷阱
同一个作品在Instagram和500px呈现的效果天差地别,因为前者强制压缩到1080px宽度,后者却支持2048px长边,更麻烦的是竖幅视频——抖音的9:16和B站的3:4就像两个不同型号的画框,有个实用技巧:先在Lightroom建立不同平台的输出预设,就像厨师备菜时把食材分装到不同料碟,省得临时手忙脚乱。
特殊场景的尺寸对策
拍摄银河时堆栈的8000万像素文件,在电脑上看星点锐利如针,但投稿天文杂志却被要求「每张不超过5MB」,这时候就要祭出TIFF转JPEG的「压缩三明治」技巧:先用16位TIF做最终调整,转8位时关闭元数据,最后用Photoshop的「导出为」功能控制压缩率——这就像给羽绒服抽真空,既要缩小体积又不能压坏绒毛结构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