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选择适合中国风景的拍摄时段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五点的黄山云海为什么总比正午更动人?光线在低角度时会产生柔和的漫反射,山体轮廓被镶上金边,雾气则像宣纸上的水墨般晕染开,我曾为拍漓江渔火连续三天凌晨四点蹲守,发现日出前半小时的蓝调时刻,能将竹筏的剪影与水面染成青瓷色,但若想表现元阳梯田的金属质感,反而需要等上午十点阳光直射,让灌满水的田埂像碎镜子一样反光。
长焦镜头如何压缩山水空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70-200mm镜头拍摄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时,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山峰看起来比实际更密集,这就像把望远镜倒过来看——长焦镜头的视角狭窄,会消除远景与近景之间的视觉过渡,去年在箭扣长城拍秋色时,我特意退到两公里外用400mm焦段,让烽火台与漫山红叶"叠"在一起,创造出宋代山水画般的层叠效果,但要注意,过度压缩会让画面失去空气透视感,山体容易变成剪纸。
慢门拍摄水流的矛盾法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九寨沟的瀑布用1/4秒快门能拍出绸缎质感,但同样的参数用在黄果树瀑布就糊成棉花糖,水流速度决定快门临界值——落差小的缓流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,有次在楠溪江,我架好三脚架却发现ND滤镜忘带,急中生智用偏振镜叠加墨镜,硬是把下午三点的强光压到能拍8秒慢门,不过要当心,超过30秒的曝光会让浪花彻底雾化,失去水纹该有的筋骨。
人文元素如何激活自然场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单纯拍婺源油菜花田容易变成明信片复刻,直到有个穿蓑衣的老农牵着水牛走进取景框,人物在风景摄影中就像火锅里的毛肚——看似配角,实则是提鲜的关键,去年在霞浦滩涂,我等了四小时才等到渔民驾着三角桅船穿过光影带,船尾拖出的波纹瞬间让死板的几何线条活了过来,记住让人物保持小比例,他们的作用是为风景提供参照系,就像围棋盘上的活眼。
应对极端天气的拍摄策略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黄山暴雨时所有游客都在躲雨,殊不知花岗岩被雨水浸湿后会出现"泼墨效应",我曾在能见度不足十米的雷雨天拍到过最震撼的西海大峡谷——雾气像被无形的手撕扯,露出岩壁的局部细节,这种情况下要给镜头套上防水罩,用塑料袋包住机身只留取景器,ISO直接开到1600以上,记得带块麂皮布随时擦镜头,雨滴在UV镜上形成的折射光斑,有时候比彩虹更难得。


 Joy欢乐颂
 Joy欢乐颂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