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是光线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问,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摄影师拍出来就特别透亮?秘密全在跟光线的较劲上,清晨斜射的光能把粗糙的砖墙打出立体感,正午的顶光却让模特眼窝变成黑洞,试着用手挡住镜头上方,你会发现阴影突然变柔和——这就是为什么外拍时总有人举着反光板,光线不是用来"照亮"的,而是像捏黏土一样塑造物体的轮廓。
相机是台时间压缩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瀑布变成丝绸吗?1/1000秒能冻结飞溅的水珠,1/2秒却让水流像融化的奶油,有次拍街头,我用慢门追着自行车按快门,背景拉出彩色线条,车轮却清晰得能数清辐条,快门速度本质是在作弊,它把肉眼看不见的时间切片钉在照片上,下次拍雨景,试试把相机架在窗台,让雨滴在传感器上画长曝光的光轨。
构图是视觉的诱捕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看某些照片会不自觉地盯着某个点?黄金分割线?那只是初级陷阱,拍咖啡馆时,我把咖啡杯把手转向画面内侧,你的视线就会顺着杯沿滑向窗外的行人,更狠的招数是"视线引导",比如让模特的脚尖指向远处的灯塔,或者用一排路灯把观众目光押送到月亮跟前,好构图会掐着后颈把你的眼球按在预设路线上。
噪点是电子时代的颗粒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死磕ISO100,但你知道战地记者怎么用ISO12800吗?有次拍深夜集市,我把噪点当成天然胶片颗粒,反而让烧烤摊的油烟有了油画质感,高感光度不是敌人,就像炒菜的火候——焦糊的锅巴有时比嫩菜心更带劲,下次在昏暗的酒吧,别开闪光灯,试试把ISO调到能看清乐手汗珠的程度,让电子噪点变成现场感的调味料。
后期是照片的二次暗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觉得修图造假?暗房时代大师们早就用遮挡法让云层更戏剧化,有张雪景原片灰得像水泥地,我拉亮阴影后发现雪堆里藏着野兔脚印,调整白平衡不是作弊,就像给清蒸鱼淋酱油——传感器本来就会"吃错颜色",但别学那些把晚霞P成番茄汤的,好的后期应该像给旧木器打蜡,把本来的纹理逼出来。


 彩云追逐自由
 彩云追逐自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