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选择合适的光线角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新手举着相机就对着主体猛拍,结果发现人脸要么黑得像炭,要么亮得发白,问题出在哪?其实是光线在"捣鬼",比如下午三点拍人像,如果让模特背对太阳,面部必然出现难看的阴影,这时候不妨试试侧光——让阳光从人物左侧45度角打过来,你会发现鼻梁的轮廓突然立体了,连毛衣的纹理都清晰可见,光线不是敌人,关键要懂得和它"谈判"。
为什么你的照片总是不够"锐"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抱怨相机不如手机拍得清楚,这就像责怪菜刀切不动肉,其实是手法问题,上周有个学员拍荷花,明明用了三脚架,花瓣边缘还是发虚,检查发现他按快门时整个身体都在用力,这跟射击时扣扳机一个道理——呼吸要轻,手指要柔,还有个隐藏杀手是自动对焦,当主体前有树枝干扰时,对焦点可能"叛变"到错误位置,这时不妨切换手动对焦,像穿针引线那样慢慢转动对焦环。
构图中的"减法艺术"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看到美景就想全部塞进画面?这跟写文章堆砌形容词一个毛病,上周在古镇采风,有位学员的构图里同时出现灯笼、石桥、茶摊和游客,结果像一锅乱炖,我让他退后五步,只保留屋檐一角与灯笼的组合,画面立刻有了呼吸感,好照片往往在做减法:当你想突出晨雾中的渔船,就狠心裁掉岸边杂乱的钓客;拍摄孩子吹泡泡时,模糊的背景反而能让晶莹的泡泡更耀眼。
如何让色彩替你说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阴天拍向日葵?因为饱和度过高的黄色在烈日下会"尖叫",而灰蒙天色反而能让花瓣显出丝绒质感,去年拍美食时,有位学员把红烧肉放在青花瓷盘里,结果蓝色餐具抢走了肉汁的醇厚感,后来换成粗陶黑碗,酱色肉块立刻有了"滋滋冒油"的视觉效果,色彩是有情绪的:冷调适合表现孤独,暖调传递温馨,而互补色碰撞会产生戏剧性——就像在深绿麦田里放个穿红衣的少女。
什么时候该打破规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构图就像炒菜放盐,但糖醋排骨偏偏要甜口,上个月拍城市夜景,学员死守"黄金分割"把月亮放在交叉点,结果画面呆板得像明信片,我让他把月亮怼到画面最边缘,左侧留出大面积的暗色楼群,反而有了"万人窥月"的叙事感,记住所有技巧都是弹簧——压得越狠,反弹越妙,当发现斜构图能让樱花枝干画出书法般的笔锋时,别犹豫,尽管把水平仪关掉。


 Warm温暖光
 Warm温暖光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