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初学者应该先搞懂相机基础操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新手拿到相机就急着按快门,结果发现照片不是过曝就是模糊,相机不是智能手机,光圈、快门、ISO这三个参数就像炒菜时的火候、翻炒速度、调料配比,必须手动平衡,比如拍摄流水时,用1/1000秒快门能凝固水花,但若调到1/15秒,水流就会呈现丝绸质感,建议先花一周时间,在白天不同光线环境下反复调整这三个参数,观察成片差异。
构图法则要学但别被它框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、引导线、黄金螺旋这些规则就像学自行车时的辅助轮,初期能避免你摔跤,但熟练后要敢于突破,曾有位学员坚持用中心构图拍咖啡馆,直到某天偶然把咖啡杯放在画面左下角,窗外光影恰好形成对角线,照片瞬间有了故事感,当规则让你的照片变得呆板时,不妨故意打破它——比如把地平线压在画面顶端,用大面积阴影制造压迫感。
后期修图是第二次创作机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觉得修图等于作弊,这就像指责厨师不该给食材调味,RAW格式记录的原片好比生鱼片,而Lightroom这类软件就是你的酱油和芥末,试着拍一张欠曝的夜景,把阴影滑块拉到+80,你会发现藏在黑暗里的细节全回来了,但要注意:过度锐化会让照片像涂了劣质粉底,高光拉到+100可能导致灯光变成外星飞船。
观察光线比更换镜头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沉迷于购买长焦大光圈,却忽略了清晨45度角的阳光才是最好的镜头,下午三点拍人像会出现难看的鼻影,但若让人物背对太阳并用反光板补光,发丝边缘就会泛起金边,阴天时的云层相当于天然柔光箱,特别适合拍摄柔和的静物特写,记住这个悖论:最贵的设备往往比不上最便宜的光线改造工具——比如一块白卡纸。
培养影像思维比技术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能拍出获奖作品?这就像面对同一筐蔬菜,大厨看到的不是食材而是风味组合,尝试这个练习:每天用手机拍三张"看不见的照片"——比如通过积水倒影拍建筑,利用地铁玻璃反光拍双重人影,三个月后你会发现,那些曾经路过千百次的场景,突然都变成了潜在的拍摄素材,技术决定下限,而观察力决定上限。


 JasmineBreeze
 JasmineBreez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