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专业在大学烧钱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设备是绕不过的硬性支出
刚入学时老师可能建议"先用手机练构图",但真正进入专业课程后,全画幅单反、微单几乎成了标配,以拍摄人像作业为例,同学借来的入门级套机在弱光环境下噪点明显,而隔壁组用索尼A7IV搭配50mm F1.4镜头拍的作业直接被选为范本,二手市场里常见毕业生甩卖5D Mark III,但机身加24-70mm镜头的"乞丐套餐"也要八千起,这还没算三脚架、闪光灯这些配件。
耗材消耗比想象中更烧钱包
胶片摄影课简直是碎钞机,一卷柯达Portra 400要80元,冲洗加扫描另收50元,有同学为完成"城市记忆"主题作业,两周拍废了15卷胶片——相当于半个月生活费,数码党也别高兴太早,128G的CFexpress卡要价上千,RAW格式文件让硬盘以每月1T的速度告急,更别说打印作品集时,美术馆级艺术微喷每张收费200元起。
课外实践藏着隐形消费陷阱
教授说"好照片在远方"时,意味着你要自费去拍梯田晨雾或沙漠星空,去年民俗摄影课,三个同学拼车去黔东南,油费过路费人均摊800,苗寨民宿三天600,还没算租借无人机拍全景的日租金,更扎心的是,花三千块拍的侗族大歌纪录片,最后发现存储卡没格式化,所有素材覆水难收。
软件学习竟比镜头还考验财力
正版Adobe全家桶年费近3000元,学生折扣也要1500元,有学长用破解版PS交作业,结果期末展映时电脑蓝屏,更隐蔽的是知识付费——某次想模仿森山大道的风格,咬牙花699元买了线上工作坊,结果发现所谓"独家技巧"就是强行提高对比度,相比之下,图书馆《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》反倒成了性价比之王。
省钱攻略藏在细节选择里
聪明的做法是二手群里淘毕业生的"传家宝",某届学姐半价出99新的适马35mm定焦,就因为转行考公,棚拍作业可以五人合租影棚,人均60元就能用上布朗灯,参加摄影比赛时,主办方常提供免费冲印,比商业打印省下80%成本,记住教授那句大实话:"烧钱程度取决于你想当器材党还是用脑子拍照的人。"


 心湖泛起涟漪
 心湖泛起涟漪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