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风光的层次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五点的山脊线为什么总比正午拍得更立体?因为低角度的侧光会像雕刻刀一样,把岩石的纹理和草甸的起伏都勾勒出来,去年在巴丹吉林沙漠拍沙丘时,我特意等到日落前半小时,那时每道沙脊的背阴面都拖着深蓝的阴影,而受光面则像熔化的黄金——这种戏剧性全靠太阳位置比沙丘斜面低15度形成的,若换成阴天拍摄,所有沙粒就变成一锅稠粥似的平面。
构图要主动制造矛盾关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镜头里同时出现笔直的输电塔和柔和的远山时,很多人会本能地避开人工建筑,但去年在皖南拍油菜花田,我故意把高压线塔框进画面:铁塔的几何线条与花田的波浪形色块形成对抗,反而让照片有了现代文明与自然对话的隐喻,就像炒青菜要撒把盐才能提出甜味,视觉冲突往往比纯粹和谐更有记忆点。
天气意外是隐藏的彩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计划拍梅里雪山日照金山的那天,黎明时突然涌来浓雾,我几乎要收三脚架时,发现雾气在树梢凝结成冰晶,逆光下整片冷杉林都在发光,这让我想起烧糊的锅底意外结出的锅巴反而更香——风光摄影的惊喜常藏在失控里,后来养成习惯,遇到坏天气就先观察云层运动轨迹,暴雨前的乌云的层次感,其实比晴天更适合拍水墨效果。
后期是第二次取景构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电脑前调整青海湖照片时,我发现裁掉底部30%的湖岸线后,画面突然从旅游明信片变成了抽象画,这类似于做鱼时去掉头尾只留中段最肥美的部分,后期裁剪本质上是用鼠标重新"拍摄",去年有张坝上草原的照片,原图里分散的羊群通过PS的径向模糊处理,竟产生了羊群被风吹散的动感,这种效果拍摄时根本不可能实现。
器材选择要服从拍摄意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在黄山拍云海时,同行摄影师坚持用400mm长焦捕捉远峰细节,我却换上24mm广角连人带景拍向导在雾中行走,这就像炖汤用砂锅、爆炒用铁锅,焦距选择取决于你想讲述的故事,后来发现,那些强调环境关系的获奖作品,70%都是用35mm以下镜头拍摄的,特殊场景才需要长焦,比如拍月升时压缩空间感,让月亮看起来比实际更大。


 ButterflyWingFantasy
 ButterflyWingFantas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