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光摄影需要理解光影的脾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五点的山脊线为什么总带着金边?这是许多新手举着相机打哈欠时的困惑,光线在风光摄影里就像个固执的画家,日出前半小时的"魔术时刻"里,它用冷调子给云层勾边,却在太阳露脸的瞬间突然摔碎暖色颜料罐,去年在巴丹吉林沙漠,我架着三脚架等沙丘亮起来,却发现晨雾把本该强烈的投影揉成了毛玻璃——这时就得把曝光补偿拨到+1.3挡,让暗部细节像熬透的粥米那样慢慢浮出来。
构图要学会和风景谈判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九宫格线把画面切成巧克力块时,那座倔强的雪峰偏偏要卡在交叉点右侧5毫米处,有次在喀纳斯湖岸,我蹲着挪了七次位置才让枯树与倒影形成闭合的"S"形——这就像用筷子夹果冻,既不能蛮力压迫,也不能放任自流,遇到前景乱石滩太抢戏的情况,不妨掏出24mm广角贴近地面,让最近处的鹅卵石变成视觉引路人,远比后期裁剪更鲜活。
天气突变是隐藏的彩蛋
暴雨将至时游客忙着收相机,我的UV镜却开始兴奋起雾,去年在元阳梯田遭遇雷雨,乌云像漏墨的钢笔般晕染天空,反而让灌水的田埂变成了碎镜子,这时候要果断把ISO调到800,用1/125秒快门抓住闪电般的反光,毕竟云雾的层次感就像打翻的芝麻糊,慢门拍摄只会得到灰蒙蒙的糨糊。
后期是给照片系鞋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觉得调色滑块是作弊器,但RAW格式记录的原始数据就像没系鞋带的球鞋,在玉龙雪山拍完的傍晚,显示屏里的蓝调雪坡实际是相机白平衡的误判,用曲线工具拉出"微笑"弧线时,要像给旧毛衣摘毛球那样精准——动高光不动阴影,调色温不碰饱和度,记住阴影补光别超过+40,否则山体褶皱会像充气过度的救生艇。
器材选择像选登山杖
问"要不要背70-200上观景台"就像纠结带折叠凳还是行军椅,在张家界玻璃栈道,我见过用手机长曝光拍云海的游客,也见过扛着600mm大炮拍石柱的壮汉,其实拍风光的镜头像炒菜铲子,24-70mm是万能铁锅,100mm微距则是捞饺子漏勺,关键是把三脚架云台拧紧些,别让相机像踩了香蕉皮的醉汉。


 Sky天空蓝
 Sky天空蓝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