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绍摄影师的说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需要理解光影的脾气
为什么同一场景,有人拍出层次分明的作品,有人却得到平板一块?关键在于读懂光线的情绪,正午阳光像暴躁的厨师,把阴影烤得焦硬;而清晨的斜光如同温柔画家,用金线勾勒轮廓,拍摄人像时,我常让模特背对窗户——这不是浪费光源,而是利用漫反射制造柔和的补光,记得在青岛老城区拍渔港时,等到下午四点,锈迹斑斑的船锚在侧光下突然有了史诗感,金属的划痕变成流淌的岁月痕迹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课
当观众第一眼看到照片时,他们的视线会沿着看不见的轨道滑行,三分法不是铁律,而是起点,有次在茶卡盐湖,我把地平线压在画面底部1/5处,结果天空的云层反而成了主角,但拍故宫角楼时,对称构图才是王道,连水中的倒影都要严丝合缝,遇到杂乱背景怎么办?蹲下来!降低机位能让天空成为天然背景布,这个技巧在菜市场拍人文时尤其管用。
参数是会呼吸的活物
总有人把光圈快门ISO当成数学公式,其实它们更像交响乐团的乐器,拍飞鸟时,1/2000秒快门是底线,但拍溪流时,我故意用1/4秒制造绸缎效果,有次在雨夜拍霓虹,把ISO调到1600才发现,噪点反而成了复古滤镜,f/1.8的大光圈虚化虽美,但拍集体照时收到f/5.6才能保证每张脸都清晰,参数组合没有标准答案,就像炒菜放盐,得看食材本身。
等待比快门更重要
布列松说的"决定性瞬间",其实是99%的等待加1%的运气,在平遥古城守候三天,就为等一缕炊烟飘过镖局匾额;拍樱花雨时,提前测算花瓣飘落轨迹,最难忘在呼伦贝尔,零下30度趴雪地里两小时,终于等到牧马人扬鞭时,马群踏起的雪雾被夕阳染成粉色,摄影师的膝盖总带着泥土,衣兜里永远有备用电池——机会只拜访有准备的人。
后期是未完成的底片
有人觉得修图是作弊,那他们肯定没见过安塞尔·亚当斯的暗房手艺,RAW格式就像生面团,需要恰当发酵,但别过度——皮肤磨得像塑料娃娃,还不如保留眼角的皱纹,有张茶马古道的作品,我只调整了阴影部分的蓝色饱和度,就让茶贩的银壶突然有了温度,后期是让照片说出按下快门时没说完的话,而不是编造新的谎言。


 微风轻拂发丝
 微风轻拂发丝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