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照技术包括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的基本操作是拍摄的基础
很多人拿到相机就急着按快门,结果发现照片不是模糊就是曝光不对,其实就像开车前要先熟悉油门和刹车,拍照也得先搞明白光圈、快门和ISO这三个核心参数,比如在傍晚拍人像,如果只用自动模式,相机可能会拉高ISO导致画面充满噪点,这时候手动调大光圈(比如f/1.8),配合三脚架降低快门速度,画质立刻就能提升,有个学员曾抱怨"为什么我的夜景照片总像蒙了层灰?"——问题就出在他一直用自动ISO,相机把感光度飙到了12800。
构图决定了照片的视觉逻辑
同样的场景,有人拍出来杂乱无章,有人却能突出主体,这让我想起厨房里的调味料:盐放对了能提鲜,放错了整锅菜就毁了,比如拍摄街边咖啡馆,新手常把咖啡杯怼在画面正中间,而老手可能会用三分法把杯子放在右交叉点,留出左侧空间展示蒸腾的热气,有次在公园看到个大叔蹲在地上拍花,我好奇凑近才发现他在用蚂蚁视角——让花朵在蓝天背景下形成对角线构图,比站着俯拍生动十倍,要不要试试把手机倒过来贴近地面?你会发现同样的郁金香突然有了戏剧性。
光线运用是摄影的魔术师
中午12点的阳光拍人像会让人脸出现难看的阴影,这个常识很多手机用户却不知道,有对情侣在迪士尼城堡前互相埋怨拍得脸黑,其实就是因为顶着烈日正面拍摄,如果让他们退到树荫下,用城堡亮部作为背景,再用反光板补面光,效果立刻不同,阴天反而是拍人像的好时机,云层就像天然的柔光箱,记得有次拍美食,客户坚持要在射灯下拍牛排,结果高光部分死白一片,后来我们用白纸做了个简易挡光板,立刻让肉质纹理和焦痕层次分明地呈现出来。
后期处理是照片的第二次创作
总有人说"直出才是真实",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哪个不修图?问题不在于修不修,而在于会不会修,见过有人把饱和度拉到100,整个画面像打翻颜料罐,也见过有人用LR微调阴影细节就让废片起死回生,去年帮朋友修旅行照,他原图因为逆光人脸漆黑,简单用蒙版提亮面部,再压暗过曝的天空,朋友圈点赞就破了百,有个有趣的对比:同一张雪景,北方人喜欢调成冷蓝色调突出寒意,南方人却爱加暖调表现阳光感——你看,后期本质是视觉语言的再表达。
(全文约650字)


 Angel天使心
 Angel天使心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