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称构图能带来稳定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建筑摄影师总爱对准中轴线?因为对称式构图像天平两端的砝码,能瞬间传递庄重与平衡,拍摄故宫太和殿时,将屋脊鸱吻与汉白玉台阶置于画面中线,两侧廊柱形成镜像,这种强迫症般的工整恰好呼应权力建筑的威严,但要注意,死板的对称会像军训列队般无趣——尝试让前景的石狮略微偏移中线,背景的飞檐保持对称,就能在秩序中藏一丝灵动。
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顺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地平线压在照片正中间?这就像把三明治从中间切开,上下对称却失去层次,想象拍摄青海湖时,让湖岸线沿着下三分之一网格线延伸,留出三分之二给翻滚的云层,画面顿时有了轻重缓急,有个反常识的细节:当主体是动态的(比如奔跑的藏羚羊),要在其前进方向多留白,否则会像撞墙般窒息,三分线交汇处才是视觉炸药包。
引导线会偷走观众视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铁轨为什么总能把人眼引向远方?因为我们的视网膜天生爱追着线条跑,在重庆洪崖洞拍夜景时,利用吊脚楼的飞檐轮廓线作为"视觉鱼竿",能把杂乱的灯光串成银河,但新手常犯的错是把引导线直接怼到画面边缘——这就像高速公路突然断崖,该让线条自然消失在某个兴趣点(比如亮灯的缆车),观众才会心甘情愿被"拐带"。
负空间给主体戴上王冠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极简摄影总让人过目不忘?大面积的留白就像给钻石配黑丝绒,单棵胡杨树矗立在沙漠中,枯枝占画面不到十分之一,反而比满屏的树林更有冲击力,这里有个技术悖论:手机屏幕越小,负空间越要大胆,试着在雨天拍一把孤零零的黑伞,让灰蒙蒙的天空占据八成画面,潮湿的孤独感会从像素里渗出来。
框架构图制造偷窥趣味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透过破窗拍老巷子为什么更有故事感?因为门框、树影形成的天然画框,像给观众递了副望远镜,在徽州拍马头墙时,故意用残破的砖雕门洞当前景,让白墙黛瓦在"取景器中的取景器"里呈现,层次感立刻翻倍,但要警惕"画框吃主体"的陷阱:框架明度不能超过主体,否则就像镶了金边的笼子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