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能达色彩最好镜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老镜头能榨出更醇厚的色彩
按下快门时,电子元件和玻璃的化学反应远比想象中复杂,美能达MC/MD时代的镀膜技术有个怪癖——在强光下会故意"吃"掉部分蓝紫色光谱,这种设计缺陷反而让黄昏时的暖调像熬煮三小时的牛骨汤,层次分明得能尝出焦糖味,拍人像时试试逆光45度角,你会发现模特的发丝边缘会泛起琥珀色光晕,这是现代镀膜过度校正后消失的"错误美学"。
浮动镜组如何让色彩呼吸
拆开美能达58mm f/1.2的镜筒,能看到三组镜片像电梯轿厢般独立升降,这种机械结构在拍摄前景虚化的野花时,焦外不是简单的模糊,而是像把不同颜色的墨水泼在宣纸上,青与紫相互渗透却界限分明,有次拍摄雨后的绣球花,前景花瓣的粉紫色在焦外竟呈现出葡萄酒的渐变,这就是浮动镜组对色差的特异处理——它不像现代镜头追求绝对锐利,而是允许某些波长适当"跑焦"。
镧系玻璃的魔法在哪儿失效
号称用稀土材料制作的Rokkor镜头,在阴天拍摄灰色建筑时会出现有趣的矛盾,其色彩渲染像老式显像管电视,能把水泥墙的灰分解出青灰与棕灰的微妙对抗,但遇到LED广告牌时情况突变,那些人工光源的品红色会像脱缰野马般污染整个画面,这反而成了检验场景纯度的利器——当发现霓虹灯色彩失控时,说明环境光已经混杂太多人造光谱,该换个拍摄时段了。
最小光圈下的色彩叛乱
现代镜头缩到f/16后普遍发灰,但美能达的35mm f/2.8在最小光圈下会玩把戏,拍摄晨雾中的森林时,收两档光圈反而让远处的绿色更饱和,原理是镜筒内部的光阑叶片边缘会形成特殊的衍射,有次在北海道用f/11拍针叶林,后期时发现松针的墨绿色深处竟藏着些钴蓝色噪点,像中世纪油画里偷偷掺入的群青颜料,这种非常规表现,恰是机械时代光学设计师留下的个性签名。
镀膜氧化后的意外收获
二手市场那些雾蒙蒙的美能达镜头,前镜组可能已长出彩虹状氧化斑,这些瑕疵在拍摄咖啡馆暖光场景时,会像给画面蒙上柯达胶卷的染色层,去年用一支霉变的85mm f/2拍圣诞橱窗,灯串的高光处意外渲染出类似湿版摄影的碘化银质感,要获得这种效果,新镜头得加三片柔光镜,而老镜头只需坦然接受时间的化学反应。


 JasmineBreeze
 JasmineBreez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