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行业正在经历技术变革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十年前用单反拍张清晰夜景要折腾三脚架、长曝光,现在手机算法能一键生成明亮画面,这让人疑惑:专业器材还有必要吗?婚礼摄影师老张最近换了索尼A7IV,他说"客户能分清手机虚化和85mm定焦的奶油焦外",技术迭代淘汰的是重复劳动,比如证件照修图已被AI批量处理,但需要审美判断的创意拍摄反而更值钱,就像汽车普及后,赛车手的身价不降反升。
短视频平台改变了市场需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成都的95后摄影师小林发现,去年接到的商单70%要求"竖屏+高动态范围",某次拍火锅店宣传片,甲方直接拿出抖音热门视频当参考:"就要这种食物冒热气的特写",这种变化倒逼他苦练运镜技巧,现在稳定器使用时间比相机还长,不过传统画册拍摄仍有市场,高端酒店的宣传照依然愿意为哈苏中画幅买单,只是这类订单占比确实在萎缩。
细分领域藏着金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朋友的表弟专拍淘宝箱包,看似枯燥却月入3万,秘诀是用丙烯板制造倒影效果,比起泛泛的"会拍照",现在市场更愿意为特定技能付费,就像医疗器械拍摄需要懂无菌布光,宠物摄影得会引导动物视线,上海有个团队甚至靠拍工业螺丝年入百万,他们的秘密是研发了专属的金属反光方案,这行当早就过了"扛相机就能吃饭"的年代。
审美疲劳催生新机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全网都是糖水片时,反而有人开始寻找"不完美"的价值,杭州有家工作室专拍失焦、漏光的胶片感照片,客单价是普通写真的三倍,去年帮独立音乐人拍的专辑封面,故意保留胶卷划痕反而被乐队追捧,这就像吃腻了精修自拍的年轻人,现在沉迷ccd相机的噪点,不过要注意分寸,某次我尝试用镜头眩光拍茶饮,结果被客户骂"像杯子里有 UFO"。
摄影教育存在认知差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新手以为报班学构图就能接单,其实行业更缺复合型人才,认识个95后姑娘,她靠"摄影+昆虫知识"在科普圈杀出血路,最近给《国家地理》拍萤火虫,稿费够买支24-70镜头,反观那些只会背参数口诀的,多数在影楼当流水线修图师,这行当早就不是比谁快门按得溜,就像现在厨师光会炒菜不够,还得懂食材供应链。


 Star闪耀
 Star闪耀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