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照自然好看的相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传感器决定画面质感
为什么有些照片放大后依然清晰,有些却像蒙了层雾?关键在于传感器尺寸,全画幅相机像一口大锅,能接住更多光线粒子;而手机传感器像小茶杯,阴天就容易捉襟见肘,去年在西湖拍荷花时,我用残幅相机总拍不出花瓣的丝绒质感,换成全画幅后立刻看到露珠在阳光下的立体折射,不过要注意,大传感器就像大胃王,需要搭配优质镜头才能吃饱。
镜头焦段塑造空间关系
50mm镜头被称为"人眼视角",但实际拍摄会发现它既不够广也不够长,真正自然的秘密在于:用35mm拍环境人像时,要后退三步让画面呼吸;用85mm拍特写时,要主动靠近制造空间压缩感,记得给女儿在银杏树下拍照,35mm镜头既能保留满地落叶,又不会把她拍成小矮人,长焦镜头就像望远镜,能把远处山峦叠嶂的层次感"拉"到眼前,但千万别在狭小房间使用,否则连退路都没有。
曝光三角需要动态平衡
总有人问"为什么自动模式拍不出晚霞的层次",这就像用同一把勺子舀汤和吃牛排,快门速度控制着时间切片——1/500秒能凝固蜜蜂振翅,但会牺牲进光量;光圈是光线的水龙头,f/1.8的大光圈虽然能营造梦幻虚化,却可能把鼻尖拍实而耳朵虚掉,上个月拍咖啡馆,发现ISO调到1600时,木质桌椅的纹理开始被噪点啃噬,最后用f/4光圈配合三脚架长曝光才解决。
色彩科学是隐藏魔法
见过夕阳照片变成橙色染料缸的情况吗?这涉及相机的色彩倾向,有些品牌像过度热情的推销员,把绿叶调得发亮;有些则像保守的图书管理员,坚持灰调忠实,拍婚礼时发现,某型号相机拍白纱会自动补蓝,结果需要后期往回拉,建议拍摄前做个小实验:在同一场景下,比较相机直出与肉眼所见,就像试穿衣服要转个圈看整体效果。
握持方式影响构图稳定
你以为横平竖直只要看水平仪?其实双手握机姿势才是根基,右手食指轻搭快门,左手掌心向上托住镜头,这种"端茶"姿势比"掐脖子"式握持稳定三倍,去年在黄山拍云海,发现用手肘抵住栏杆能形成人体三脚架,慢门拍摄时连呼吸都要控制节奏,单反相机竖拍时,别学拿手电筒的姿势,把快门键朝上的握法更符合手腕自然弯曲角度。


 浅梦悄然绽放
 浅梦悄然绽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