构图需要突出视觉中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第一眼就能抓住注意力?关键在于明确的主体,拍摄时,可以通过对比强化焦点:比如用浅景深虚化背景,或让亮色主体处于暗调环境中,曾有位学员抱怨拍的花海杂乱无章,我让他蹲下用单朵花作前景,背景的花田自然形成色块——瞬间主次分明,观众的视线像探照灯,你要亲手调整光斑的落点。
构图要平衡画面元素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天平两端放等重的棉花和铁块,看起来依然别扭,这说明物理平衡不等于视觉平衡,拍摄夕阳时,若将太阳放在右上角,左下角就需要一艘小船或礁石来"压秤",有次在西湖边,我刻意把雷峰塔放在左侧三分之一处,右侧留出水面倒影,空荡的水面反而让画面更沉稳,就像跷跷板游戏,重的物体可以靠近支点,轻的则需要延长力臂。
构图需引导观看路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照片应该像导游图一样规划视觉路线,利用延伸的栏杆、蜿蜒的河流作为引导线,能把观众视线引向纵深,去年在徽州拍马头墙,特意让屋檐斜向延伸至远处的炊烟,观众的视线会不自觉地完成从近到远的"游览",试想十字路口的指示牌,箭头方向决定了你的行进方向,构图中的线条就是照片里的箭头。
构图要控制呼吸空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给人像摄影留白就像说话留气口——紧贴画框边缘的脸部会产生压迫感,拍孩子吹蒲公英时,我在其视线前方预留了蒲公英飞散的空间,画面顿时有了生命力,但空间留多少合适?这类似煮粥时加水,米粒全挤在一起会糊锅,水太多又显寡淡,拍摄运动物体时,前方预留空间应是后方两倍,就像给奔跑的骏马留出驰骋的草原。
构图要学会打破规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所有规则都是前人总结的"安全区",但好照片往往诞生在边界之外,故意把地平线倾斜15度,可能让平淡的海景照片充满动感,有次暴雨中拍城市,我刻意让雨伞占据三分之二画面,只露出模糊的霓虹灯,反而比四平八稳的构图更有冲击力,就像做菜时突发奇想加点芥末,非常规操作往往能激活味蕾——前提是你已经熟练掌握原味配方。


 微风轻拂发丝
 微风轻拂发丝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