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专的摄影专业如何选择第一台相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许多新生会纠结"全画幅还是半画幅",就像买自行车,专业赛车固然快,但初学者更该考虑操控性,以校园街拍为例,半画幅相机搭配18-55mm镜头既能练习构图,又不会因设备太重打击热情,关键要明白:相机只是铅笔,画面才是文章,不妨先租用设备,拍完三组主题再决定。
构图课为什么从临摹名作开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老师要求复刻布列松的《跳水池》时,有人嘀咕:"这不是抄袭吗?"但当你真正站在相似场景前,才会发现决定性瞬间需要预判泳者起跳角度、等待光线穿透云层,有学生用食堂餐盘模仿爱德华·韦斯顿的青椒用光,结果在不锈钢餐盘上拍出了银河般的反光——临摹不是目的,而是打通观察力的任督二脉。
手机摄影能替代专业训练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看到同学用手机拍出获奖作品,有人开始质疑单反的价值,但尝试用手机拍摄影棚作业时就露馅了:无法手动控制快门导致运动饮料广告拍成模糊色块,HDR算法把暗部细节暴力提亮得像科幻片,不过手机摄影课确实教会我们,地铁玻璃反光叠加行人身影的即兴创作,往往比精心布置的静物更有生命力。
为什么夜景作业总让人崩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第一次拍城市夜景,交上来的照片不是漆黑一片就是噪点爆炸,这像极了煮糊的粥——火候不够就夹生,过头又焦糊,关键在理解ISO像盐巴:校园路灯场景下,ISO3200配合三脚架长曝才是正解,有个妙招:用激光笔在长曝光时空中写字,光轨会形成魔法般的悬浮文字,这比单纯拍建筑灯光更有专业感。
人像摄影怎样避免糖水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"模特好看怎么拍都美"是最大误区,曾让学生拍食堂阿姨,有人交上来的是美颜过度的虚假笑脸,直到改用窗户自然侧光,捕捉阿姨给菜品摆盘时专注的皱纹,画面突然有了米勒《拾穗者》的质感,布光不是打亮人脸,而是雕刻性格,就像拍校篮球队长,逆光下汗水蒸发的雾气比奖杯更能说明故事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