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给自己拍照的技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你需要找到稳固的支撑点
把相机或手机固定在某个位置时,很多人随手放在桌角就开始拍,结果总发现画面歪斜或模糊,其实支撑物的选择直接影响成片质量——三脚架当然最理想,但用书本堆叠成斜坡、用胶带把手机粘在门框上,甚至把相机挂在衣架钩子上,都能创造稳定平台,重点在于测试支撑物的抗震性:轻轻敲击桌面时,观察镜头是否晃动,就像煮汤时调小火候,微调支撑角度比反复重拍更省时间。
遥控器比定时器更灵活
用倒计时拍摄总会陷入尴尬循环:按下快门后匆忙摆姿势,还没调整好表情就听到"咔嚓"声,其实蓝牙遥控器或手机APP遥控才是隐形助手,拍摄全身照时,把遥控器藏在握拳的手心里;特写镜头则可以提前设定好连拍模式,用脚趾悄悄踩住放在地面的遥控器,这种"作弊"手法比定时器多了即时控制的自由度,就像开车时手动挡和自动挡的区别。
镜面反射能创造双机位效果
对着浴室镜子自拍早已不新鲜,但很少有人利用镜子的"视角欺骗",将主相机放在镜子侧面45度位置,让镜中反射出你另一侧的轮廓,这样单台相机就能同时捕捉正面与侧面的光线变化,注意调整相机与镜子的距离差:太近会导致反射画面变形,太远则会让主体过小,这就像用勺子尝汤的咸淡,需要反复测试最佳距离。
人造光影要避开死亡顶光
室内自拍最怕天花板直射的顶光,它会在眼窝和脖子处投下难看的阴影,尝试用台灯从侧面打光时,很多人直接把灯对着脸,结果拍出油光满面的效果,正确做法是把灯转向白色墙壁,利用反射光形成柔和的漫射光,想要更立体的轮廓光?可以在身后1.5米处放盏小夜灯,但要注意用书本遮挡部分光线,避免形成刺眼的光晕,这种控光原理类似调节汽车遮阳板,既要挡眩光又要保证足够亮度。
后期裁剪比拍摄构图更重要
看着原片里歪斜的背景线,很多人直接放弃重拍,其实通过后期旋转和裁剪,能挽救90%的构图失误,重点在于预留裁剪空间:拍摄时故意让主体只占画面的60%,给后期调整留出余地,就像包饺子时留出捏合的边缘,看似多余的画面空间反而是拯救废片的关键,但要注意原始分辨率——手机拍摄如果过度裁剪,放大的画质会像被扯薄的饺子皮一样出现破洞。


 CloudWhisper
 CloudWhisper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