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风景的呼吸节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五点的薄雾里,山脊线被染成蜜糖色时,为什么老摄影师总说"这时候的快门按下去不会骗人"?答案藏在光线的斜率里,当太阳与地平线夹角小于30度时,岩石的纹理会突然变得立体,就像用侧光打量祖母脸上的皱纹,去年在黄山拍云海,我固执地等到下午四点,结果强光把层叠的山峦压成一张剪纸——后来才明白,所谓"黄金时刻"其实是阳光与景物的一场精密共谋。
构图是给风景把脉的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遇到壮观的瀑布总有人抱怨"拍出来像条白绳子",这像极了用汤勺喝不到红酒的尴尬,三分法不是铁律,但确实是很好的起搏器,在九寨沟拍诺日朗瀑布时,我把左侧的冷杉纳入前景,突然发现20米宽的水幕有了参照物,画面边缘的树枝不是敌人,它们是天然的画框,就像祖母织毛衣时总会留的锁边。
色彩需要像炖汤般调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秋叶照片像打翻的颜料罐?饱和度滑块往右拉到底的后果,堪比往鸡汤里倒整瓶味精,在内蒙古拍白桦林时,晨雾给所有颜色蒙上灰调,我反而调低相机里的色彩浓度,后期时发现,保留树干上那抹发蓝的晨霜,比增强金黄叶片的刺激度更重要,自然界的色彩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,它们需要像中药配伍般相互制约。
慢门是风景的另一种方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海边游客常疑惑:为什么他们拍的浪花总像冻住的棉絮?这让我想起第一次用ND滤镜的糗事——在青岛栈桥,没算好减光档数,30秒曝光让整个海面变成融化的铅块,后来才懂,流动的水需要匹配呼吸般的曝光节奏,拍壶口瀑布时用1/4秒,水流的丝绸感就出来了,这个速度刚好够水流完成一次完整的跃动。
天气是免费的造型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暴雨将至时游客忙着收相机,老手却开始擦镜头,这反差像极了菜市场里抢特价菜的大妈,在张家界遇上雷雨,我躲进观景台拍下云团吞没峰林的瞬间,那些被新手嫌弃的阴天,其实是天然的柔光箱,去年冬天在雪乡,零下25度的寒气让晨雾凝结成细小的冰晶,拍出来的晨光比任何柔焦滤镜都梦幻。


 Warm温暖光
 Warm温暖光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