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的摄影培训机构教你认识光圈与景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用f/1.8拍人像时背景会模糊,而f/11拍风景却前后都清晰?这就像透过纱窗看景物——孔洞越大(光圈大),视线越集中,周围越虚化;孔洞越小(光圈小),能看清的范围就越广,某次在培训机构外拍课上,学员用50mm镜头拍静物时发现:当光圈从f/2.8调到f/16,连背景树叶的纹理都变得锐利,大光圈适合突出主体,小光圈则能收纳更多细节。
快门速度决定了你的照片是否会说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奔跑的宠物时总得到模糊影像?试着把1/60秒调到1/500秒,就像快速眨眼的瞬间能定格飞溅的水珠,曾在培训实践环节,有人用1/4秒拍喷泉,水流变成丝绸质感;而改用1/1000秒后,每颗水珠都像被冻结的钻石,低速快门适合表现动感,高速快门则能凝固瞬间,选择前先问自己:你想让时间流动还是静止?
白平衡不是调色盘而是温度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傍晚照片总偏蓝?相机的"色温认知"和人眼不同,就像在暖黄路灯下看白纸会觉得它发黄,相机也需要校准,某学员在阴天拍人像时发现,设为"阴影"模式后肤色立刻红润起来,关键要理解:5500K接近日光,数值越低越暖,越高越冷,下次遇到混合光源,不妨手动设定K值,比自动模式更靠谱。
构图法则要学但更要会打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构图真的万能吗?培训机构老师曾让学员拍同一棵树:有人放在交叉点上很工整,有人故意顶格拍摄反而更有张力,就像写字,楷书规整但行书更生动,当拍摄街头纪实时可尝试"负空间构图",留白处反而能强化主体情绪,记住这些法则不是铁律,而是像自行车辅助轮——熟练后就该尝试卸掉。
后期处理是食材到菜肴的关键一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原片总比想象中灰暗?这好比刚摘的蔬菜需要烹调,有学员在培训时发现,同一张RAW格式照片,简单拉亮阴影、微调曲线后,层次感立刻不同,但要注意:过度锐化会让照片像油炸过头的薯片,高光拉太多则像打翻的盐罐,好的后期应该像煲汤,既提鲜又不能掩盖原味。


 月影陪伴孤独
 月影陪伴孤独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