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艺考考什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每年都有学生疑惑:艺考现场架着那么多机器,考官到底想看什么?其实核心就三点——基础操作、构图思维和临场反应,比如去年某校考题要求用单反拍摄动态追焦,有个考生直接拆了稳定器徒手跟拍,虽然画面微抖,但考官反而给了高分,这种"非常规操作"恰恰证明了他对焦段和快门关系的理解:当ISO调到1600时,他故意保留噪点营造胶片感,这种技术矛盾反而成了加分项。
故事板绘制比想象中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太多考生带着价值十万的设备进场,却栽在分镜脚本上,就像做菜光有好食材不够,还得懂火候搭配,去年有道题要求用六格画面表现"时间流逝",有人画了精致的钟表特写却不及格,反而有个考生用泡面桶从满到馊的四个阶段拿了满分,这就像用手机拍vlog,关键不在4K画质,而在于能否用视觉语言说清"泡面等了三小时"这个信息点。
现场布光藏着致命细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考场常出现戏剧性场面:有人带着全套LED灯阵,结果把人物打得像僵尸;另一个考生仅用台灯加硫酸纸,却做出了伦勃朗光效,这里有个技术矛盾点——专业院校其实更看重"破坏性创作"能力,比如用手机电筒透过矿泉水瓶制造波纹光,这种土法炼钢的智慧,反而比死记硬背三点布光更能打动考官,他们想看到的是你如何用有限条件解决问题。
声音设计常被新手忽略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百分之八十的考生会带着收音麦却不用,就像买了跑车却永远挂一档,有次即兴创作考题,要求拍摄"焦虑的等待",多数人只顾怼脸拍表情,唯独有个女生收录了指甲敲桌、秒针走动、吞咽口水三层声音,这种声音蒙太奇比任何表演都直观——毕竟电影是视听艺术,摄影机不止要会"看",更要会"听",下次拍摄前不妨问问自己:这个场景如果闭着眼听,故事还能成立吗?
后期剪辑暴露真实水平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最可惜的情况是:前期拍摄满分,却在剪辑环节把素材炖成一锅粥,艺考常要求现场剪辑三分钟短片,这时候与其炫技搞跳切,不如学学那个用洗衣机转场的天才考生,他把滚筒洗衣机的旋转和地铁车轮做匹配剪辑,用最生活化的类比完成了时空转换,考官想要的从来不是软件操作手册式的展示,而是这种"啊原来还能这样"的灵光一现。


 Flower花仙子
 Flower花仙子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