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是用光线作画的创作行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有人举起手机随手拍下路边的野花时,这属于拍照;而摄影师会蹲守三小时,等夕阳把花瓣染成琥珀色才按下快门——这就是摄影的典型区别,前者记录形状,后者捕捉光线与时间的化学反应,比如拍摄逆光人像时,普通人可能只注意到人脸发黑,但摄影师会主动用反光板补光,或调整曝光补偿让发丝泛起金边,这种对光影的主动控制,就像画家调配颜料而非直接蘸取现成的色彩。
拍照是瞬间的切片,摄影是时空的编织
游客在景点前比剪刀手的打卡照,定格的是"到此一游"的瞬间;但摄影师拍摄同一座古建筑时,可能会用慢门让云层拉丝,或等待飞鸟掠过屋檐的巧合,去年我在故宫拍角楼时,发现提前两小时架三脚架的人都在等"蓝调时刻"——当夜幕将临未临,天空呈现油画般的渐变,这与白天随手拍的效果截然不同,时间维度上的耐心经营,往往能把普通场景变成视觉叙事。
技术参数是摄影的隐形语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自动模式拍出的照片像方便面,快捷但千篇一律;手动调整光圈快门则像老火煲汤,需要经验但滋味深厚,曾有朋友抱怨:"为什么我的夜景照片全是噪点?"查看发现他用手机默认的1/30秒快门,而专业相机用户此时会开大光圈、提高ISO并配合三脚架长曝光,这种对参数的精确把控,类似于厨师明白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的区别,虽然最终都是"把菜做熟",但呈现效果天差地别。
后期处理是摄影的二次创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觉得滤镜就是修图的全部,这好比认为给速食罐头加热就算烹饪,真正的后期要像暗房时代的匠人那样,通过局部提亮、色彩分级等手段强化表达,去年冬天拍雪景,原片灰蒙蒙像撒了盐的面粉;但在Lightroom里分离蓝调阴影、提亮高光后,积雪突然有了晶莹的立体感,这个过程不是造假,而是把肉眼当时感受到的寒冷质感,从原始数据中"挖掘"出来。
观察方式决定影像的厚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照时我们往往只盯着主体,但摄影师会像雷达扫描般观察整个画面——背景的垃圾桶、乱入的路人、歪斜的地平线,这些细节在取景器里比现实中更刺眼,有次帮朋友拍咖啡馆写真,她只顾摆姿势,我却发现玻璃反光里映出后厨的抹布,立刻换了45度角避开,这种全景式观察习惯,就像下棋时不能只盯着一枚棋子,否则再美的画面也会被瑕疵"将死"。


 Ocean海洋深
 Ocean海洋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