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作品

摄影艺考生的自我介绍,光影逐梦者,一名摄影艺考生的自我独白

摄影艺考生的自我介绍我如何理解光影的叙事语言按下快门的瞬间,其实是和光线谈判的过程,去年冬天在胡同里拍一组人文题材,下午四点的斜阳把斑驳的砖墙切成几何图形,但人…

摄影艺考生的自我介绍

摄影艺考生的自我介绍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我如何理解光影的叙事语言

按下快门的瞬间,其实是和光线谈判的过程,去年冬天在胡同里拍一组人文题材,下午四点的斜阳把斑驳的砖墙切成几何图形,但人物面部却陷在阴影里,这时我做了个冒险决定:放弃补光,让人物半张脸浸在黑暗中,结果洗出来的照片意外获得老师好评,那种明暗交界处的微妙过渡,反而让卖糖葫芦老人的皱纹显得更有故事感,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?强光环境下保留阴影细节的秘诀在于,要像品茶一样耐心调整曝光补偿,通常我会先减1/3档试拍。

构图法则与我的叛逆实践

教科书上说三分法构图是铁律,但我在798拍废弃工厂时故意把生锈的管道怼在画面正中央,这种看似莽撞的构图,其实需要更精确的焦段控制——35mm镜头太广会显得松散,85mm又压缩了空间感,最后改用50mm定焦,让管道形成的引导线像箭矢一样刺破平静的天空,记得导师点评时说:"规则是拿来打破的,但得先知道锤子该往哪儿砸。"现在我的手机备忘录里还存着二十多种非常规构图案例,每次拍摄前都会像翻菜谱一样重新温习。

色彩管理中的矛盾美学

很多人不知道,饱和度 slider 拉满反而会吃掉色彩层次,去年拍油菜花田时犯过这个错误,结果黄得发腻的照片像打翻的颜料罐,后来发现更高级的处理是:在Lightroom里单独降低橙色明度,再给阴影偷偷加点儿群青,这就像炒青菜时撒盐的学问——表面看不出来,但咬下去才有滋味,你们调色时有没有特别偏爱的"调味料"?我最近迷上了用曲线工具给高光"镀金",就像给老照片刷上一层蜂蜜。

器材选择与我的实用哲学

见过太多同学扛着红圈镜头拍糖水片,其实我的主力设备是二手的尼康D610,配上不到千元的50mm f/1.8,这个组合在艺考现场拍摄时反而帮了大忙,当别人忙着换镜头时,我已经用这台"老坦克"抓拍到评委擦拭眼镜的微表情,当然设备不是越便宜越好,关键要像了解自己的手掌纹一样熟悉它的脾气,我的相机设置永远把对焦模式调到AF-C,就像狙击手永远开着保险栓——你永远不知道决定性瞬间什么时候到来。

本文源于网友整理,不代表爱摄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