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层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斜射的窗光为什么更适合拍静物?当阳光以45度角穿透纱帘时,会在瓷器表面形成渐变的光影过渡,某次拍摄茶具时,我将反光板放在阴影侧补光,结果高光部分反而失去了立体感——这验证了主光源强度必须始终高于辅助光源的铁律,就像煮汤时主料和调料的关系,光线调配也需要明确主次。
快门速度是动态画面的雕刻刀
拍摄瀑布时把参数调到1/500秒,飞溅的水珠竟然凝固成白色颗粒,完全失去了流动感,后来改用1/15秒配合三脚架,水流才呈现出丝绸质感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用铅笔描摹运动轨迹的体验,快门速度本质上是在和时间做交易:要凝固瞬间的锐利,还是保留过程的韵律?
构图失衡会暴露拍摄者的犹豫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给模特拍半身像时,总不自觉把人物放在正中央,直到整理照片时才发现,那些稍微偏离中心、在三分线交汇处的构图反而更有呼吸感,这类似于布置房间时家具的摆放,留白区域其实是给视线准备的休憩区,下次拍摄前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画面元素是主角还是配角?
后期处理如同给照片做体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某张夜景原片灰蒙蒙的,拉高对比度后却发现暗部细节集体"失踪",原来CMOS传感器记录的原始数据就像未分拣的医疗报告,直接增强对比度相当于不做化验就开药方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检查直方图,就像医生先看体检数据再诊断,最近发现的技巧是:调整阴影时同步微调黑色色阶,能避免出现"死黑"区域。
色彩搭配藏着视觉心理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儿童人像时用蓝色背景,成片总感觉人物像贴在幕布上,换成米黄色粗布后,画面突然有了温度感,这种效应类似于我们看见不同包装的饮料会产生味觉联想,色彩本身会触发大脑的经验数据库,现在我会随身携带色轮卡,当环境出现互补色时,就是按下快门的黄金时机。


 ButterflyWingFantasy
 ButterflyWingFantas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