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门速度决定画面动态模糊程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拍奔跑的宠物总是糊成一片?问题往往出在快门速度上,当快门低于1/250秒时,移动的爪子就会拖出残影,就像用毛笔在宣纸上快速划过,但若强行提到1/1000秒,虽然能凝固水滴飞溅的瞬间,暗部却容易堆积噪点——这就像为了看清风扇叶片而关掉所有灯,虽然叶片清晰了,但整个房间都陷入了黑暗,建议拍摄运动物体时,先观察其速度:慢走的人用1/125秒,自行车用1/500秒,而飞鸟至少要1/2000秒。
光圈大小影响背景虚化效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羡慕别人拍的肖像背景如奶油化开?秘密藏在光圈叶片里,f/1.8大光圈能让背景光斑变成圆润的棉花糖,但稍不注意就会让模特鼻子清晰而睫毛模糊,就像贴着放大镜看人脸,反观f/8的小光圈,虽然能把前景的蒲公英和远山都拍清楚,但杂乱的垃圾桶也会跟着抢镜,有个取巧的办法:当背景较远时,即使用f/4也能获得不错虚化,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脚的车辆,自然变得渺小而模糊。
ISO数值平衡画质与亮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昏暗的咖啡馆里该不该把ISO调到6400?这好比在烛光下看书——眼睛(传感器)拼命放大瞳孔(感光度)确实能看清文字(画面),但纸张(画质)上的噪点也会变得明显,实测发现,全画幅相机在ISO3200时噪点尚可接受,而手机超过800就会出现彩色斑点,有个折中方案:固定ISO在1600,通过放慢快门配合桌沿稳定相机,就像古人用延长曝晒时间来替代提高火温。
构图引导线塑造视觉路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古巷,有人拍得杂乱有人拍得深邃?关键在能否找到隐形的"箭头",斑驳墙面的裂缝、延伸的灯笼串、甚至是地砖的排列,都能成为牵引视线的绳索,但要注意避免"断头路"——引导线尽头若是垃圾桶就前功尽弃,好比导游把游客带到死胡同,下次拍摄时,可以蹲下用石板缝指向远处的塔楼,或是利用屋檐斜线将目光引向晚霞,这些天然的路标比后期加滤镜更有说服力。
白平衡设置改变画面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晨雾中的蓝调和烛光里的暖调哪个更真实?其实相机比人眼更"固执",自动白平衡常把夕阳中和成苍白的光线,就像给热红茶强行加冰块,手动设置5200K时,雪地会泛出忧郁的蓝,调到3000K则让皮肤透着橘红——这如同选择用钨丝灯或荧光灯看同一幅油画,有个小技巧:拍摄食物时故意保留6000K的冷调,能让蒸汽显得更明显;而记录老茶馆时用4000K,木桌椅的包浆会透出琥珀光泽。


 Sunny心晴
 Sunny心晴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