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专业学费占据开支大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国内艺术类院校每年学费普遍在1.5万至3万元之间,这还不包括暗房使用费、设备维护费等附加项目,某高校要求学生在大二前自备全画幅相机,光这一项就抵得上半年学费,记得第一次拍胶片作业时,教授要求每人交5卷伊尔福Delta的冲洗费,相当于三天伙食费打了水漂,有人问"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手机拍?",答案藏在银盐颗粒的层次里——就像用炭笔画素描和铅笔涂鸦的区别。
器材投入像无底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从大三的人像课开始,三脚架、引闪器、柔光箱陆续出现在购物清单,同学间流传着"买镜头送相机"的黑色幽默,70-200mm的长焦镜头价格堪比笔记本电脑,有次拍摄建筑专题,借来的移轴镜头不慎磕碰,维修费直接吃掉两个月兼职收入,更讽刺的是,当你终于凑齐"大三元"镜头,教授却开始强调"手机摄影的创造性"——这就像攒钱买了整套厨具,结果烹饪课改教外卖搭配。
耗材消耗堪比隐形税
胶片专业的同学总在计算每声快门的价格:柯达Portra400按36张算,加上冲洗扫描,单卷成本突破百元,数码党也别高兴太早,SD卡在4K视频拍摄中就像漏水的桶,128G的卡半小时就能塞满,有组员在拍摄纪录片时,备用电池集体罢工,最后用充电宝供电的狼狈样,活像给呼吸机插着移动电源的病人。
实践课程藏着附加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毕业创作那学期,全班都被迫成为"地理学家"——为找合适的拍摄地,有人坐绿皮车往返甘肃三次,棚拍课的静物台布景看着简单,但教授要求的德国进口亚克力板,价格够买二十套宜家餐具,最难忘的是凌晨四点包车去湿地拍候鸟,结果遇上大雾,只能对着灰蒙蒙的天光计算快门速度,这学费交得比观鸟协会的年费还冤。
后期投入容易算漏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电脑屏幕出现"显卡不支持CUDA加速"的提示时,才明白Pr剪辑4K素材需要多高的配置,有位学长为了校色,硬是把显示器换成艺卓,代价是吃了半年泡面,更别说Adobe全家桶的年费、移动硬盘阵列的投入,这些开销就像相机的电子取景器——看起来只是个小部件,价格却能买台二手机身。


 Flower花仙子
 Flower花仙子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