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角度决定画面立体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纸片,有些却像能伸手触摸?关键在于光源位置,正午顶光拍摄人像时,鼻影会垂直落在嘴唇上方,整张脸像被熨斗压平;换成斜45度的侧光,颧骨和下颌的阴影立刻让平面有了雕塑感,尝试在窗边摆个苹果,转动它观察暗部变化——当影子从3厘米变成5厘米时,果蒂凹陷处的纹理突然活了,这就是为什么老摄影师常说"影子比本体更重要"。
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瀑布时用1/1000秒,水珠会像被冻住的玻璃弹珠;换成1/4秒,水流就变成了丝绸,这个矛盾很有趣:明明拍的是同一道瀑布,高速快门强调水的形态,慢速快门却表现水的本质,就像小时候玩陀螺,转得快时能看清花纹,转得慢时反而看见残影,下次遇到雨夜街景,试试用三脚架固定相机拍1秒长曝光,你会发现车灯变成了发光的血管。
逆光拍摄要驯服光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树叶在逆光下透明得像翡翠,但镜头里总会出现讨厌的光斑,其实这些"瑕疵"能变成武器:故意让太阳卡在树枝间隙,缩光圈到f/16,六边形光斑会像散落的钻石,有次拍晨雾中的蜘蛛网,调整角度让光斑刚好落在蛛丝交叉点,原本单调的网格突然有了重点,强光下灰尘会显形,试着对焦在这些漂浮的"星星"上,它们能营造出空气的质感。
色彩温度塑造情绪季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5500K的白平衡像消毒水,拍雪景时虽准确却冰冷;调到4000K,雪地立刻泛起奶茶色的暖意,黄昏时更明显:用自动白平衡拍晚霞,相机总会自作聪明把紫色天空"纠正"成灰色,手动设置到7500K后,云层终于燃烧起来,这就像煮咖啡,85℃的水温萃取出果酸,92℃才释放焦糖香——参数没有对错,只有你想讲述的故事。
暗部细节是照片的呼吸空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把阴影部分拉亮到能看清每粒灰尘,但全无死角的画面反而令人窒息,观察古典油画,委拉斯凯兹永远在背景保留几块浓黑,这些"呼吸区"让亮部更璀璨,拍摄烛光晚餐时,故意让餐桌边缘融入黑暗,观众的视线自然被引导到银器反光上,藏起来的比展现出来的更重要,就像说半句留半句的对话才耐人寻味。


 Sunny心晴
 Sunny心晴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