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自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想象把取景框横竖各划两道线,形成九宫格,四个交叉点就是黄金位置——把主体放在这些点上,画面立刻活泛起来,拍人像时总纠结眼睛该放哪儿?试试右上的交叉点,留出左侧空间给延伸的视线或飘动的发丝,海边日落时,把地平线压在下方1/3线上,留出大块天空给火烧云,比死板的一刀切更有层次感。
引导线会偷偷牵着观众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铁轨、河流、甚至超市货架的透视线条,都是天然的视觉导游,去年在古镇拍巷子时,故意让青石板路的缝隙斜穿画面,尽头站着穿红衣的奶奶,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像看不见的手,推着观众视线往主体撞,但小心别被线条骗了——拍大桥时若只顾着桥身曲线,桥墩可能突然"长"在路人头顶上,活像插了根天线。
框架构图给故事加个画框
老式窗框、拱门、甚至是树叶间隙,都能变成现成的相框,上个月在茶山拍采茶工,特意蹲在晾茶架的竹篾后面,那些纵横交错的竹条既挡掉了杂乱的背景,又像给戴斗笠的农妇加了层天然滤镜,不过别把框用得太死板,暴雨天躲在车里拍雨刷器划过的弧线,挡风玻璃上的水痕反而比金属窗框更有呼吸感。
负空间是留白的艺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大面积的天空、水面或墙壁,常常被新手当作废片删除,但你看那些高级感海报,往往就靠一大片纯色衬托小字,拍静物时试过只留1/5的咖啡杯,其余全是米白桌布吗?清晨的雾气里拍孤树,树干挤在左下角,剩下的全是灰蒙蒙的空白,反而比塞满细节的构图更有情绪,留白不是偷懒,是给观众腾出想象的空房间。
对称构图玩的是镜子游戏
教堂穹顶、倒影池、甚至是两碗一模一样的拉面,对称总能带来舒适感,但完全对称容易像证件照般呆板,有次在玻璃幕墙前拍闺蜜,故意让她偏离中线5公分,玻璃反射的虚像和真人形成错位,比完全重叠有趣十倍,对称构图最怕"差一点",就像跷跷板两边差半斤,那种微妙的失衡反而最抓心。
填充式构图要的是扑面而来的冲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花瓣上的水珠、老人脸上的沟壑、蜂窝的六边形结构,当主体撑满画面时,细节就成了主角,拍美食特写别客气,让红油火锅的辣椒籽沾满整个取景框,观众能闻到香味才算成功,但这种构图像吃重庆火锅——偶尔过瘾可以,张张都这么拍会腻得慌,留点喘息空间,毕竟没人喜欢被按着头贴屏幕看照片。
对角线给静态照片灌入动感
为什么运动员冲刺的照片总爱斜着拍?因为歪着的线条自带速度感,拍孩子滑滑梯时,让滑道从左下角直刺右上角,比横平竖直的构图多了三分童趣,对角线用得好,连静止的楼梯都能拍出爬升的韵律感,但要小心别玩过头,上次把埃菲尔铁塔拍成比萨斜塔,朋友还以为巴黎地震了。


 青春舞动旋律
 青春舞动旋律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