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摄影师培训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层次
很多初学者举着昂贵的相机却拍不出通透感,问题往往出在光线的把控上,去年在青海湖拍摄日出时,我遇到一位老摄影师支起三脚架却迟迟不按快门,他解释道:"现在光线太硬,等云层再散开些。"果然二十分钟后,柔和的光线让湖面泛起绸缎般的光泽,清晨和黄昏的"黄金时刻"能赋予画面自然的明暗过渡,正午的顶光则适合表现粗粝的质感,下次拍摄前不妨自问:这个光线能传递我想要的情绪吗?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
教科书上的三分法、引导线固然重要,但真正的好照片常诞生于规则之外,曾有位学员在故宫拍摄时,执意将太和殿放在画面正中央,所有人都觉得死板,但当他把镜头压低,让斑驳的地砖占据前景三分之二空间时,古老的砖纹与巍峨的宫殿形成了震撼的时空对话,试着把主体放在非常规位置,用前景制造纵深感,或者故意保留些"瑕疵"——有时歪斜的地平线反而能营造动感,您是否遇到过打破常规反而出彩的情况?
参数设置是技术更是艺术
f/1.8的大光圈不是万金油,去年拍摄丝绸博物馆的缂丝展品时,有位摄影师坚持用最大光圈,结果繁复的织纹完全糊成一片,后来改用f/8光圈配合三脚架,每根金线的走向都清晰可辨,但转场到儿童摄影时,我们又需要大光圈来虚化杂乱的背景,快门速度要匹配被摄体状态——拍舞蹈用1/500秒定格,拍溪流则用1/15秒制造绸缎效果,您是否也掉进过"参数教条主义"的陷阱?
后期处理要守住影像本真
见过太多把晚霞调成荧光粉的案例,在云南元阳梯田采风时,有位同行将照片饱和度拉到极致,结果水稻的绿色像塑料般虚假,好的后期应该像给女儿梳头——理顺发丝但不能改变脸型,建议建立自己的预设库:处理人文纪实类不超过5项调整,风光片可适当强化层次,所有滑块往右拉到头前先问问:这张照片的原始感动还在吗?您是否也见过过度后期的反面教材?


 月影陪伴孤独
 月影陪伴孤独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