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培训怎么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相机参数设置决定画面成败
很多人刚拿到相机就急着按快门,结果发现照片不是过曝就是模糊,这就像炒菜不放盐——设备再好也白搭,以拍摄黄昏为例,当天空泛着金色时,如果只用自动模式,相机往往会以地面为基准测光,导致天空惨白一片,这时候就需要手动调整:把ISO控制在100-400减少噪点,光圈缩到f/8让云层纹理清晰,快门速度则要根据云彩流动速度来定,上周带学员拍火烧云,有人坚持用1/500秒高速快门,结果拍出的云彩像凝固的棉花糖,完全失去了动态美感。
构图技巧比设备更重要
见过用万元镜头拍出废片的新手,也遇到过用手机出大片的行家,去年在西湖边,两个学员同时拍雷峰塔倒影:一个直接怼着塔身拍,另一个蹲下来用前景的柳枝做框架,水面倒影和实景形成对称,后者用的只是入门微单,但画面立刻有了层次感,这就好比写文章,华丽的词藻堆砌不如巧妙的段落安排,特别提醒:当画面出现明显线条时(比如公路、河流),一定要检查是否歪斜,我常让学员打开相机网格线,把地平线对齐三分线下方——这个笨办法能解决80%的构图硬伤。
光线运用是摄影的魔术师
中午拍人像总显得脸很平?试试"黄金时刻法则",有次培训安排在下午三点,模特站在阳光下眯着眼,面部阴影像刀刻般生硬,我让助理举着反光板站在两米外,把阳光反射到模特下颌,瞬间消除了法令纹的阴影,这就像化妆时的高光粉,关键不是亮度而是角度,阴天拍摄也别急着收工,漫射光其实最适合拍柔和的静物,上周拍陶瓷 workshop,特意等到多云天气,器物表面的釉光均匀得像抹了层奶油。
后期处理要守住分寸感
现在很多人把修图当成"整容手术",反而毁了原始素材的真实感,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有人把晚霞调成荧光粉,湖水的蓝色饱和度拉到刺眼,其实Lightroom里有个实用技巧:调整HSL时,先单独处理橙色(控制肤色)和浅绿色(影响水面),其他颜色动不超过15%,就像炖汤时撒盐,尝着没味可以再加,咸了却没法补救,去年修一组古镇照片,刻意保留了砖墙的斑驳和晾衣绳上的旧毛巾,反而比那些过度磨皮的"完美大片"更有生活气息。
摄影培训最怕只教参数不教思路,有学员问我"为什么同样的设置拍不出老师的效果",其实差的就是观察力——就像同样的食材,老师傅能看出火候的毫厘之差,建议每次拍摄前问自己三个问题:主体是什么?光线从哪里来?想传递什么情绪?这三个答案往往比任何教程都管用。


 Hope希望羽
 Hope希望羽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