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柔和,中午却显得生硬?关键在于光线角度和强度,清晨的斜射光会拉长影子,让纹理更立体;而正午的顶光像直接泼在物体上的水,容易造成高光过曝,尝试在阳台拍盆栽:用窗帘过滤强光形成漫反射,叶片脉络会比阳光直射时清晰三倍,阴天其实是天然的柔光箱——云层把太阳变成了均匀的面光源。
构图是视觉的呼吸节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照片让人感觉"堵得慌",往往是元素堆砌过密,三分法不是铁律但很管用,就像炒菜撒盐——主体偏离中心时,留白空间能平衡画面,拍街头时,故意让行人踩在左下交叉点,头顶留出飞鸟掠过的余地,遇到对称建筑别死板居中,退后两步把门框边缘纳入构图,框架式构图会让纵深感应声而出。
阴影是光的另一面语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拼命提亮暗部,殊不知失去阴影的照片像没有标点的文章,尝试逆光拍摄树叶:允许背景过曝形成高调效果,但必须保留叶片边缘那圈"金线",傍晚拍人像时,让人物半张脸隐没在黑暗里,伦勃朗光的效果比全面打光更耐看,阴影不是缺陷,而是塑造体积的刻刀。
打破规则需要先掌握规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说"构图法则束缚创意",但你看爵士乐手都是先苦练音阶才能即兴,故意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/5处?前提是你知道常规的1/3位置会呈现什么效果,拍儿童特写时,尝试把眼睛放在对角线构图的交叉点,但必须确保另一侧有小手或玩具形成动态平衡,就像骑自行车,熟练了才能单手撒把还不摔倒。
色彩是隐形的构图工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红色汽车在灰墙前特别跳?冷暖对比比物理距离更能拉开层次,拍秋景时别贪心,让枫叶占据60%画面,剩下的用墨绿松针压住躁动,遇到大面积同色系怎么办?找小面积补色点睛——青瓷碗里放两颗红枣,画面瞬间活过来,色彩重量不遵循物理定律,柠檬黄永远比深紫色"更轻"。


 Sunny心晴
 Sunny心晴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