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机身是摄影的核心载体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把机身比作"大脑"?全画幅和APS-C的传感器就像大碗和小碗盛饭的区别——前者能装下更多光线细节,但后者在快速连拍时反而更灵活,比如拍摄飞鸟时,中端APS-C机身的11张/秒连拍速度,往往比全画幅旗舰的8张/秒更实用,不过当你在昏暗的酒吧抓拍乐队演出,全画幅的高感表现就像夜视仪,ISO开到6400依然干净。
镜头决定了画面的语言风格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用鱼眼镜头拍人像吗?那种夸张变形就像哈哈镜,但用在狭窄空间拍建筑反而别有风味,50mm定焦被称作"人类之眼",拍出的透视最接近肉眼所见,但你想过为什么85mm才是人像王吗?它就像裁缝的剪刀,能在3米外精准裁剪出人物主体,背景虚化比50mm更油润,记得有次拍婚礼,新人背后杂乱的桌椅在f/1.8光圈下全化作了彩色光斑。
三脚架是长曝光的隐形助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价值万元的碳纤维脚架比铝合金贵三倍?试过在零下20℃的雪山拍摄就懂了——金属材质会冻伤手指,而碳纤维导热系数只有1/50,但真正考验脚架的是海边拍摄,有次浪花打来,廉价脚架的塑料旋钮当场被盐分腐蚀卡死,导致整套设备栽进沙滩,反观带脚钉的专业型号,就像登山靴能牢牢咬住礁石,30秒长曝光纹丝不动。
滤镜系统是光线的调色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偏振镜消除反光的效果有多神奇?试着用它拍过橱窗你就明白,就像突然擦掉了玻璃上的雾气,但ND减光镜才是风光摄影的魔术道具,在正午阳光下强行把快门降到1秒,瀑布立刻变成丝绸,不过新手常犯的错是叠加太多滤镜,有次见人同时用ND1000+渐变灰+UV镜,画质劣化得像隔了三层毛玻璃,记住滤镜就像调味料,撒一把味精反而毁掉原味。
闪光灯能重塑现场光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棚拍要买3000元的引闪器?某次用廉价触发器导致模特每眨次眼就漏闪一次,成片全是闭眼照,离机闪才是布光精髓,把闪光灯放在45度侧位,人物轮廓立刻从背景中跳出来,就像用剪刀剪下贴到纸上,但直打闪光也有妙用,有次暴雨天拍街头,故意让机顶闪把雨滴照成银色丝线,背景行人反而成了剪影。


 时光留下痕迹
 时光留下痕迹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