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光摄影需要掌握黄金时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与黄昏的光线为何被称为"魔法时间"?当太阳贴近地平线时,光线会穿过更厚的大气层,形成温暖的琥珀色调,去年在巴丹吉林沙漠拍摄时,我提前两小时架好三脚架,看着沙丘从灰蓝渐变成金红——这种光线能将普通沙粒拍出丝绸质感,但新手常犯的错误是等到太阳完全升起才行动,其实日出前30分钟的"蓝调时刻"同样珍贵,此时天光与地面光比均衡,特别适合拍摄带有前景的剪影。
构图决定作品的呼吸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感觉"透不过气"?在青海湖拍摄时,我曾把雪山、湖面、油菜花全部塞进画面,结果像拥挤的早高峰地铁,后来改用三分法则,让湖面占60%,留出天空的渐变云层,画面顿时有了韵律,前景的岩石或草木就像音乐会的前奏,要引导视线而非阻挡,尝试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上部1/3处,你会惊讶于突然多出的"空气感"。
滤镜是风光的调味罐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偏光镜真的能让阴天起死回生吗?在武夷山遇到多云天气时,旋转偏光镜消除了叶片上的反光,突然让整片竹林有了立体感,但要注意,就像炒菜放盐,过度使用渐变灰滤镜会导致天空像刷了油漆般虚假,去年在喀纳斯,我叠加了0.9软渐变和反向渐变,结果湖面出现了不自然的明暗断层——风光滤镜需要像中医把脉般精准判断光比。
后期是未完成的暗房工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修图软件是否在"作弊"?暗房时代的大师们同样会遮挡、加光,在电脑前处理坝上草原的晨雾照片时,我只做了三件事:用笔刷单独提亮被阴影吞没的蒙古包,像掀开盖住礼物的黑布;微调白平衡还原肉眼看到的奶白色雾气;谨慎增加10%的清晰度让草叶纹理"站起来",关键是要像老厨师吊高汤,提取本质而非添加味精。
器材是工具而非枷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没有全画幅就不能拍风光吗?在四姑娘山偶遇的藏族老者,用半幅相机拍出了让我汗颜的雪山倒影,他告诉我:"牛角刀能切肉,关键看握刀的手。"现代设备确实能提升效率,比如赤道仪拍银河、景深合成拍花海,但2018年我用手机拍摄的泸沽湖星轨,至今仍在当地民宿展出,三脚架再稳,也不如你等待云层散开的耐心更可靠。


 ButterflyWingFantasy
 ButterflyWingFantas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