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摄影作品需要明确拍摄主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举起相机时总想着"什么都拍",最后得到的却是杂乱无章的图像,试着在按下快门前问自己:这张照片究竟要表达什么?比如拍摄菜市场的早市,可以聚焦于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接过零钱的瞬间,或是水珠在青菜叶上滚动的特写,去年冬天我遇到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,他冻得通红的鼻尖和冰糖晶体的反光形成奇妙呼应,这就是通过细节讲述完整故事的方法。
自然光线能塑造不同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正午的硬光会制造生硬的阴影,就像直接泼在画布上的颜料;而晨昏时分的斜光则像兑了水的淡彩,更适合表现温柔的生活场景,有次在咖啡馆拍摄时,我发现西晒的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拿铁杯沿投下琴键般的条纹——这比开闪光灯拍出的呆板效果生动十倍,光线的角度比强度更重要,试着用窗帘、纱网甚至手掌制造柔光效果,你会发现惊喜。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构图就像炒菜必放的盐,用多了反而乏味,去年拍儿童吹泡泡时,我故意把泡泡框在画面左下角,右上角留出大块天空,有人质疑这不符合构图法则,但当泡泡映出整个颠倒的街景时,所有质疑都变成了赞叹,生活摄影最忌刻板,倾斜的地平线或许比横平竖直更能传递奔跑的动感,残缺的构图有时比完整画面更有想象空间。
后期处理要保留生活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过度修图就像给新鲜蔬菜打蜡,光鲜却失真,处理老街拍摄的砖墙时,我只会微调明暗让纹理更清晰,绝不会用磨皮功能抹去岁月痕迹,某次误把锐化拉到最高,青石板路竟然像塑料模型般虚假,真正的秘诀在于:调整色温时想想当时空气的湿度,调阴影时回忆阳光的温度,让数字暗房里的操作始终锚定真实记忆。
拍摄距离决定故事浓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站在三米外拍孩子玩泥巴,得到的只是普通玩耍画面;凑近到三十厘米时,指甲缝里的泥渍和睫毛上的土粒都在讲述专注的快乐,但别误会特写就是万能药,有次我后退五步拍摄整个沙坑,发现四个小脚印围着倒塌的城堡,这种"留白"反而让故事更完整,就像煲汤的火候,该文火慢炖还是大火收汁,全看你想要呈现什么滋味的生活片段。


 心湖泛起涟漪
 心湖泛起涟漪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