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摄影交流平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相机,有人拍出杂志大片,有人却像手机随手拍?关键在于对基础原理的掌控,光圈就像水龙头开关——拧得越大(f/1.8),单位时间进光量越多,背景虚化越明显;收得越小(f/16),前后景都清晰,适合风光摄影,但要注意,f/8往往是画质甜点区,极端光圈可能引发衍射或色散,上周帮学员调整的案例:用50mm镜头拍人像时,从f/2.8收缩到f/4后,睫毛锐度立刻提升,而背景虚化仍保持层次。
构图不是数学公式,而是视觉引导,三分法常被奉为圭臬,但强行把主体塞进交叉点可能适得其反,尝试让模特的视线方向预留空间,比如拍摄向右凝视的肖像时,右侧留白会比机械居中更有叙事感,某次街头摄影中,故意将报童放在画面左下角,利用他扬起的报纸形成对角线,反而强化了动态张力,规则是用来打破的——但先要熟练掌握规则。
很多人抱怨阴天拍不出好照片,其实是没读懂光线的语言,正午强光下拍摄人像,可以借助建筑物阴影形成天然柔光箱;雨后的湿滑地面能倒映霓虹,把平庸的街景变成赛博朋克舞台,曾指导学员用超市塑料袋DIY柔光罩,在夕阳逆光时套在闪光灯上,硬光瞬间变成奶油般润泽,光质比光量更重要,就像炖汤的火候决定口感而非水量。
后期不是遮羞布,而是二次创作,见过太多把饱和度拉满的灾难案例,其实局部调整才是关键,用径向滤镜压暗四周时,记得保留1-2个高光点,否则画面会像缺氧般沉闷,去年修复一张背光废片:先降低整体曝光找回云层细节,再用画笔工具以15%流量提亮人物面部阴影,最后用分离色调给高光加青、阴影加橙,废片立刻有了电影质感,最好的修图是让人看不出修图痕迹。


 时光留下痕迹
 时光留下痕迹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