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白摄影如何突出人物轮廓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光线从侧后方打来,人物的发丝边缘会泛起一道银灰色的亮边——这是胶片时代老师傅们最爱的"分离技法",现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,不妨故意让人物偏离光源中心,观察取景器里逐渐清晰的明暗交界线,记得有次在旧厂房拍摄,模特站在高窗斜射的光束里,我特意让她的鼻尖阴影与颧骨高光形成45度夹角,后期压暗背景后,那张侧脸就像从黑丝绒里浮出来的石膏像。
为什么黑白人像需要更讲究构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没有色彩干扰的构图就像剥了皮的橘子,所有纹理都赤裸裸暴露着,我曾见过有人把模特放在画面正中央,结果灰蒙蒙的调子让照片像枚呆板的邮票,后来尝试把人物眼睛放在九宫格左上交叉点,突然发现那些飘动的发丝和虚化的肩线自动形成了引导线,这就像煮白粥必须掌握火候,米粒的分布密度决定了整锅粥的质感。
哪些场景适合用黑白表现人物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雨天公交站台的反光地砖,老式理发店的旋转灯柱,这些看似杂乱的彩色场景转换成黑白后反而获得新生,上周在菜市场拍一位卖豆腐的老伯,现场五颜六色的遮阳伞原本很刺眼,转成黑白后,老人皱纹里的阴影与豆腐的亮白形成天然对比,那些彩色时代被忽略的质感层次全都跳了出来,就像用砂纸磨掉原木的油漆,终于看见真实的木纹。
怎样控制黑白人像的影调过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用毛笔在宣纸上渲染水墨吗?从浓到淡的渐变决定了作品的呼吸感,数码相机里那个像小山丘的直方图,其实就是现代版的"墨分五色",有次拍穿白衬衫的舞者,原片高光处像被漂白水泡过,后来在后期软件里把曲线调成"S"型,让亮部的云层和暗部的褶皱重新长出毛细血管般的细节,这让我想起熬制高汤时撇浮沫的诀窍——保留最精华的中间层次。
为什么黑白人物照更需要情绪捕捉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所有色彩被抽离后,嘴角0.5毫米的颤动都会变成惊雷,去年冬天在公园抓拍一对老夫妻,彩色模式下只觉得他们在晒太阳,转成黑白后,老先生轻搭在老伴手背上的指节阴影,突然变成了刻满年轮的诗句,这就像深夜听收音机,失去画面干扰后,声音里的颤抖反而更揪心,建议拍摄前先观察人物无意识的小动作,那些比精心设计的pose更有生命力。


 Angel天使心
 Angel天使心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