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顺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想象把取景框横竖各划两条等分线,形成九宫格,将地平线对齐下方1/3线,雪山尖落在右上交叉点——这就是三分法的经典应用,去年在青海湖拍日出时,我发现把太阳死死怼在正中央反而显得呆板,而让它偏居左上格,留出右侧湖面倒影和前景的经幡,画面瞬间有了流动感,为什么人眼会更适应这种不平衡?其实就像我们聊天时不会紧贴对方站立,总要留出些安全距离。
引导线带着观众去旅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上海外滩的栏杆、西北公路的裂缝,这些都能成为天然导游,有次在徽州拍马头墙,刻意蹲低用石板路的缝隙作引线,观众的视线会顺着那些放射状的纹路,一直爬到屋檐的兽吻上,但要注意,别让引导线变成"断头路",曾见新手拍隧道,本应延伸的灯带被突然入镜的游客截断,就像讲故事说到关键处突然卡壳。
负空间是留白的艺术
拍故宫角楼时故意在画面左侧留出大片天空,飞过的乌鸦成了点睛之笔,这种手法就像国画的留白,但数码时代很多人患上了"构图恐惧症",非要把每个像素都塞满内容,记得有张获奖作品:雪地里孤零零的红邮箱,只占画面1/10,那种寂寥感反而扑面而来,什么时候该做减法?当主体本身足够有故事性时。
框架构图给画面装上画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圆明园的残垣、土楼的圆窗,都是现成的天然画框,在平遥古城,我透过镂空的砖雕窗花拍晨雾中的街道,窗格既遮挡了杂乱的商铺,又给画面增加了层次,但要注意框架与主体的明暗对比——有次用暗调门洞拍亮处的人物,结果人脸直接过曝成白饼,这和咱们夏天从电影院出来猛地见阳光一个道理,眼睛需要过渡区。
打破常规需要先懂常规
故意把模特的脸怼在画面边缘?前提是你得清楚常规人像构图法则,就像毕加索早期写实功力深厚,后来变形才有说服力,上周帮朋友拍咖啡馆,试了斜对角构图,咖啡杯的蒸汽与窗外雨痕形成动态平衡,但这种玩法要慎用,有次见人把埃菲尔铁塔拍成45度倾斜,观众第一反应是摄影师手抖了而非艺术表达。


 CloudWhisper
 CloudWhisper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