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基础操作需要三个月磨合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刚摸相机那会儿,连光圈和快门都分不清,记得第一次拍夜景,ISO调到3200还纳闷为什么照片全是噪点,其实就像学骑自行车,前两周总在调座椅高度,等真正踩踏板时才发现平衡感更重要,建议用M档拍满1000张废片,把曝光三要素变成肌肉记忆,有个朋友不信邪,自动挡用了半年,某天突然要拍逆光人像,结果连曝光补偿都不会调。
构图审美培养至少跨过两个季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春天在公园拍花总爱把主体怼在正中间,到了秋天才明白留白的妙处,有次指导学员拍老街,他非要按"三分法"卡位置,结果屋檐的斜线把画面割得支离破碎,这就好比背熟了菜谱却不会看火候,规则要学,但更得训练眼睛对线条的敏感度,见过有人带着打印的经典作品去实地比对,半年后居然能预判建筑物在晨光里的投影走向。
不同题材的专精需要针对性突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静物练了三个月布光,第一次接运动赛事还是傻眼,追踪对焦像在驯服野马,连拍二十张只有一张能看清运动员表情,后来专门花两周泡在篮球场,终于摸清起跳前0.5秒按快门的节奏,这就跟考驾照似的,倒库练得再熟,第一次上高架照样手抖,建议选定主攻方向后,至少完成200次有效拍摄,比如拍儿童就得习惯他们突然的鬼脸。
后期修图会推翻之前的全部认知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以为直出JPG能用的,直到看见RAW格式拉回三档曝光时的细节,有张日落照片原以为废了,用渐变滤镜分层调整后,云层里居然藏着一道彩虹,这个过程很像拼模型,素组时觉得挺完美,喷漆后才发现接缝处全是瑕疵,现在带学员都会要求他们先拍RAW,哪怕电脑跑得冒烟也要体验从"拍到"到"创作"的转变。
应对突发状况才是毕业考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婚礼跟拍时闪光灯突然罢工,借着烛光硬是靠提高感光度完成了拍摄,这种时候什么参数理论都白搭,就像厨师突然断电还得炒出镬气,最难忘某次山顶拍银河,三脚架被风吹倒,最后用背包当支架,镜头盖做配重,这些经历比任何教程都有用,毕竟客户不会给你"重拍一次"的机会。


 SunshineSoul
 SunshineSoul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