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后期剪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需要理解原始素材的特性
按下快门只是开始,很多新手以为后期能拯救所有废片,但过曝的高光区域就像煮糊的牛奶,再厉害的修复也找不回丢失的纹理,去年在青海拍银河时,有位同行坚持用JPEG格式拍摄星空,结果在调整暗部时出现严重的色阶断裂——这提醒我们,RAW格式才是后期的安全绳,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强调"向右曝光"?因为保留暗部细节比拯救死黑容易得多,就像揉面团时加水总比加粉更可控。
调色工具是摄影师的调味罐
有人把VSCO滤镜当成万能调料,但真正的高手都清楚:预设只是起点,记得给餐厅菜单拍菜品时,客户要求"让牛排看起来更juicy",这时单独提亮红色通道、增强局部对比度,效果远比套用滤镜更精准,HSL工具就像厨房的香料架,动橙色控制肤色,调蓝色改变天空情绪,为什么同样的青橙色调,有些人用起来像快餐,有些人却能做出米其林质感?关键在克制——调味料放太多会盖住食材本味。
图层蒙版让光影重新布局
去年帮服装品牌修图时遇到难题:模特站在混合光源下,半边脸被暖光笼罩,另半边陷入冷调阴影,直接用全局白平衡调整会让整体画面发灰,这时候图层蒙版就像手术刀——用画笔擦出需要校正的区域,相当于只给伤口消毒而不碰健康皮肤,有次拍建筑摄影,客户嫌弃玻璃幕墙反光太杂乱,我用蒙版单独压暗高光区域,保留结构线条的锐度,你看,后期不是伪造现实,而是还原人眼看到的层次。
锐化与降噪是场精密拔河
深夜拍演唱会时ISO飙到12800,降噪后歌手发丝像被蜡封住,这让我想起老家修补渔网的阿伯——抽掉破线会扩大窟窿,补得太密又影响弹性,后来发现先做局部锐化再降噪更有效:用选区圈出眉眼和麦克风金属网,就像渔网只补撕裂处,现在很多人迷信AI降噪,但算法抹掉的噪点里,往往藏着镜头呼吸感,为什么有些照片干净得像3D渲染?可能他们忘了噪点也是光的指纹。
输出设置决定成片最终命运
客户说印刷出来的画册肤色发青,检查才发现显示器没校准,而印刷厂用的是ISOcoated标准,这就像用体温计量烤箱,单位不同结果全错,现在每次交片前,我都会在PS里切换CMYK预览,特别注意洋红色溢出,网络传播则更复杂:ins会压缩暗部,小红书偏爱高明度,有次同一组图在两个平台点赞差十倍,后来发现是缩图时锐化强度没调整——输出不是终点,而是最后一道拍摄工序。


 Cool酷影
 Cool酷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