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如何塑造画面情绪
正午的硬光像严厉的考官,会在模特脸上刻下生硬的阴影,而薄云天的柔光则像老友般抚平所有棱角,去年拍摄非遗传承人时,我特意选择清晨的窗边光,45度侧光让老人脸上的皱纹变成流淌的故事线,当光线从被摄体后方30度角切入时,连最普通的陶罐都会在边缘泛起神秘的金边——这比任何滤镜都来得真实。
快门速度藏着时间密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1/1000秒凝固飞鸟的瞬间?这就像用手术刀解剖交响乐,真正考验功力的是1/30秒的微妙平衡:上周拍摄茶艺师,这个速度既保留了手腕翻转的丝绸感,又让蒸腾的水汽留下水墨画般的笔触,试试看,当你在黄昏拍奔跑的孩子时,把快门调到1/125秒,你会发现飞扬的发丝比定格的微笑更有生命力。
构图法则是用来打破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则是安全绳,但真正的好照片往往诞生在绳结松动时,给大学生拍毕业照那回,当所有人都把塔尖放在交叉点上,我偏偏让主角顶着倾斜的飞檐——那些失衡的线条反而让青春期的躁动呼之欲出,下次遇到对称建筑,不妨故意把中轴线偏移5度,你会发现压抑的秩序感突然有了呼吸的空间。
色彩管理是场化学实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以为调色是后期的事,其实从按下快门前就开始了,拍江南梅雨时,我提前在镜头前蒙了层保鲜膜,水汽氤氲的效果比后期叠加的滤镜真实十倍,记住这个配方:阴天拍摄前把白平衡调到6000K,画面会透出老瓷器的青灰底韵;而夕照下的麦田需要降到4800K,才能让金色沉得像凝固的蜂蜜。
镜头语言要说人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85mm定焦确实能拍出奶油化开的虚化,但拍摄市井早点摊时,35mm镜头里蒸笼叠成的景深才是生活本味,有次拍手工铁匠,我蹲在火星飞溅的落点用鱼眼镜头,锻造的灼热感直接烫穿了取景框,当客户要求"高级感"时,不妨反问:您说的是珠宝店的冷光高级,还是外婆木箱里樟脑丸的高级?


 ForestBreezeJoy
 ForestBreezeJo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