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欣赏获奖作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瞬间沉浸?观察国际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,九成以上都藏着精确的光线剧本,比如荷赛奖得主在战地医院拍摄的肖像,刻意让45度侧光从铁皮屋顶的裂缝斜射进来,既突出了医生额头的汗珠,又在伤员面部投下蛛网般的阴影,这种用光绝非偶然——拍摄前他们甚至会计算当地日出角度,就像主妇知道几点阳光能晒透腌菜缸,当你在街头发现一束穿透雨雾的丁达尔光时,别急着按快门,先蹲下调整到逆光位,让飞扬的尘埃变成天然柔焦镜。
构图要制造视觉悬念
纽约现代艺术馆收藏的《移民母亲》看似简单,实则用三角形构图把观者视线锁死在妇人紧皱的眉间,现在举起相机试试: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下1/3处,突然闯入的飞鸟最好卡在黄金分割点,但别让它完整入画——留半个翅膀在画面外,就像说书人讲到关键处突然收扇,去年IPA获奖的渔村照片就是这么干的,船头指向画面外,让人忍不住猜想雾里究竟藏着多少渔船,好照片永远在观众心里埋了颗痒痒挠。
色彩是隐形的叙事者
看过那组轰动业界的《切尔诺贝利的红》吗?摄影师故意降低其他色彩饱和度,让防毒面具的橡胶红艳得像能滴出血来,这招其实早被梵高用在了《向日葵》里——下次拍秋叶时,试着在相机设置里把绿色通道调低-20,你会发现原本普通的枫叶突然在显示屏上烧了起来,但要注意,伦敦摄影学院教授曾当场撕掉学生过度调色的作业:"饱和度滑块不是小孩的糖果罐,拧过头连钢铁都会看起来像果冻。"
瞬间比技术参数更重要
布列松的"决定性瞬间"理论至今管用,去年国家地理摄影赛的冠军作品就是证明:野火中逃生的袋鼠,起跳时恰好与背后烧焦的树干形成镜像,当时摄影师用的只是入门级单反,参数现在看简直寒酸,关键在他提前三小时蹲守在逆风处,像等着捉迷藏最后现身的那个孩子,建议把相机调至高速连拍模式,但别迷信这个功能——真正的大师往往在连续20张里只保留1张,其余都是交给运气的押注。


 沉醉清风怀抱
 沉醉清风怀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