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风景摄影大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需要理解光影的脾气
清晨五点的黄山始信峰,为什么老法师们宁愿啃冷馒头也要抢占机位?答案藏在日出前那二十分钟的"蓝调时刻",此时的天光像被稀释的蓝墨水,与山间流动的晨雾形成冷暖对抗,记得去年在漓江拍摄,我故意等到云层遮住太阳的瞬间按下快门——散射光让喀斯特山峰的轮廓变得柔软,比直射光下的生硬阴影更有水墨韵味,新手常犯的错是迷信"黄金时刻",却忘了阴雨天的漫反射光更能展现江南园林的层次。
构图要学会与风景谈判
当张家界的石柱群以压迫感扑面而来时,我往后退了三步让前景的野花入镜,这个动作相当于在画面中埋下视觉路标,观众的目光会顺着花丛→石柱→云海完成三次跳跃,去年在元阳梯田就吃过亏,当时贪心把整片梯田塞进画面,结果成片像打翻的调色盘,后来改用70-200mm镜头截取局部,反而让灌水的田垄变成了大地的指纹,再壮观的风景也需要呼吸的空间,就像书法里的留白。
器材选择要像中医把脉
见过太多人扛着三脚架追彩虹的滑稽场面,其实雨后初晴时更需要灵活机动,我在坝上草原就靠手机抓拍到双彩虹,因为当时乌云移动的速度根本来不及架设备,但拍摄敦煌雅丹的星空时,重型三脚架就是必需品——戈壁的夜风能吹翻普通云台,建议包里永远装着塑料袋,雨天能当相机雨衣,晴天垫在地上就是现成的防潮垫,别学那些把滤镜当护身符的器材党,去年在四姑娘山,我用墨镜代替ND滤镜照样压住了雪山的过曝。
后期处理要守住风景的骨相
九寨沟的湖水调色时,宁可保留真实的孔雀蓝也不要追求网络爆款的荧光色,去年帮杂志处理青海湖照片时,发现过度锐化会让水波纹变成塑料质感,我的窍门是:把对比度滑块往回拉10%,就像给热汤吹口气,画面顿时就活了,遇到雾凇岛这种高反差场景,可以学着用蒙版分区调整——树挂的亮部保持霜雪质感,暗部则透出枝干的苍劲,就像给风景做局部针灸,最好的后期是让观众察觉不到后期的存在。


 MountainPeakAdventure
 MountainPeakAdventur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