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确实开设摄影专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国内超过200所高校设有摄影本科专业,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的图片摄影方向,课程会从暗房冲印教起,去年帮表弟选专业时,发现有些院校的摄影系藏在美术学院下面,课程设置更偏向当代艺术创作,而传媒类院校的摄影专业则强调新闻纪实,记得第一次用学校暗房放大照片时,显影液温度差了两度,整组人像的阴影层次全糊在一起——这才明白课程里为什么单独开设《感光材料化学》。
专业课程包含大量实践环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大三的棚拍课让我吃了苦头,老师要求用单灯模拟自然光,布光角度差5°就会在模特颧骨留下难看阴影,有次拍摄静物作业,为表现陶瓷反光质感,我们小组折腾了三种柔光箱组合,最后发现用硫酸纸加蜂窝栅的效果,竟和早餐摊蒸笼纱布透光原理异曲同工,现在看课程表里《商业摄影实训》占320课时,比《摄影史》多出近一倍,就知道院校多看重实操能力。
设备门槛没有想象中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新生常被"必须用全画幅"的说法误导,其实校方提供的尼康D3500套机足够完成基础训练,上学期用手机完成的一组街头摄影,反而因为捕捉到更自然的瞬间获得教授推荐,记得有同学借来哈苏拍毕业创作,结果因为不熟悉中画幅操作,错过最佳拍摄时机,这就像拿米其林厨具煮泡面——工具再贵也救不了基本功缺失。
就业方向比相机品牌还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同届有人进了考古所拍文物,也有去电商平台做静物摄影师,去年校招季,某汽车品牌甚至开出15万年薪招能拍金属反光的毕业生,我实习时跟过婚礼跟拍,发现这份工作既要像狙击手般预判瞬间,又要具备相声演员的控场能力,教授常说:"别盯着影楼那条独木桥,现在连宠物医院都招专职拍术前术后对比图的。"
非科班也能闯出天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认识几位获奖的摄影师都是计算机专业转行,他们用算法思维破解了多重曝光难题,有个做程序员的朋友,把调试代码的耐心用在延时摄影上,拍出的星轨比专业器材更精准,这行当就像炒菜,菜谱(技术)固然重要,但火候(审美)和食材(机遇)往往更关键,去年平遥摄影展上,最打动人那组农民工肖像,作者其实是位退休语文老师。


 诗意弥漫心间
 诗意弥漫心间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