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怎么拍出好照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需要理解光线特性
清晨的阳光像一层薄纱,正午的光线却像利剑,不同时段的光线会彻底改变画面质感,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"黄金时刻"拍摄?因为日出后和日落前一小时的光线角度低、色温暖,能让人物皮肤呈现柔和的过渡,遇到阴天也别急着收器材,此时云层就是天然柔光箱,特别适合拍摄静物细节,强光下拍摄人像要避免顶光,否则眼窝和鼻下会投下难看的阴影,试试让模特站在树荫边缘,用反光板补亮面部。
摄影师要学会与主体对话
拍孩子时蹲下来平视,拍美食时俯身靠近,机位高低决定了观众代入感,很多人抱怨宠物照片总是模糊,其实是没搞懂猫狗的动态规律——它们爆发移动前会有抖耳朵、压后腿的小动作,拍摄街头人物时更要预判,老练的摄影师会提前对焦在行人即将经过的斑马线上,就像钓鱼要观察水面涟漪,好照片往往诞生于按下快门前三秒的观察。
摄影师要掌控画面呼吸感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透不过气?可能是元素塞得太满,尝试在主体视线方向留出空间,飞鸟前方要预留飞行距离,茶杯把手朝向的位置该有喘息余地,但留白不是无脑裁剪,拍摄建筑时故意让穹顶抵住画框上沿,反而能强调压迫感,这个度怎么把握?不妨想象画面是一间房,主体是主人,其他元素是客人——既不能拥挤到转身碰倒花瓶,也不能疏远得像在冷战。
摄影师要打破技术教条
都说要用三脚架拍夜景,但手持慢门拍车流拖影能创造速度感;大光圈虚化背景虽美,可f/8拍下的街景招牌能讲更多故事,见过用矿泉水瓶做柔光罩的吗?土办法往往能解决大问题,上次拍陶瓷反光太强,我用爽身粉轻轻扑在表面,比偏振镜还管用,规则像脚手架,该拆就得拆,关键是清楚为什么要拆——就像炒菜放盐,菜谱写"3克",但老厨子都懂得先尝半勺汤。
摄影师要培养编辑思维
拍完五百张只选九张发圈?这很正常,布列松的"决定性瞬间"其实是百里挑一的结果,删照片比拍照更需要勇气,先淘汰技术失误的,再删掉重复的,最后在相似构图中选情绪最饱满的那张,有个狠招:把照片转黑白,如果去掉色彩后故事性还在,这才是真正的好底子,别心疼存储卡,就像腌酸菜得挤掉水分,精华都在严苛的筛选中沉淀下来。


 Flower花仙子
 Flower花仙子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