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法构图让画面更平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想象把取景框横竖各划两条等分线,形成九宫格,把主体放在任意交叉点上,比如拍摄落日时,将太阳置于右上交叉点,留出左侧天空和下方水面,画面立刻摆脱呆板,但有人会问:如果主体太小怎么办?这时可以配合线条引导——让海岸线沿着右下到左上的对角线延伸,小渔船作为视觉焦点依然能抓住眼球。
引导线构图带观众走进画面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铁轨、河流、甚至超市货架的透视线条,都能成为天然的视觉向导,去年在古镇拍摄时,我让青石板路的曲线从画面左下角延伸到远处灯笼铺,观众视线会不自觉地跟着路线移动,不过要注意,当线条过于复杂时反而会分散注意力,有次拍菜市场,同时出现三轮车轨迹、悬挂的腊肠和地面积水反光,结果画面乱得像打翻的调色盘,这就是引导线变成"干扰线"的反例。
框架式构图制造画中画效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门窗、拱桥或树叶间隙作为天然画框,就像给照片装上相框,在徽派建筑拍摄时,我透过圆形漏窗拍天井里的石榴树,窗棂的阴影恰好形成暗角压边,但新手常犯的错是把框架拍得太满——上周看到朋友拍的隧道出口照片,两侧石壁占了画面三分之二,中间的主体自行车反倒像误入镜头的路人。
负空间构图给主体呼吸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大面积留白不是浪费画面,而是给主体营造气场,拍雪地里的红围巾时,我故意让红色只占右下角十分之一,其余全是苍茫雪原,反而比怼脸拍更有故事感,不过这种构图很考验分寸感,就像煮汤时放盐,去年在沙漠拍孤独的骆驼,留白过多导致主体成了模糊的黑点,这锅"汤"就彻底咸淡失调了。
对称构图满足视觉强迫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遇到倒影、建筑或仪式场景时,把轴线放在画面正中会产生舒适的秩序感,拍茶卡盐湖时,水平线严格居中,天空和倒影各占一半,这种构图稳得像老式座钟,但绝对对称也容易无聊,有次在婚礼现场,我把新人放在正中间拍合影,结果照片工整得像证件照,后来让新人稍微偏离中线,画面反而活了起来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