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和照相在操作流程上有何不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按下快门时觉得两者没区别,但仔细观察会发现:照相更偏向即时记录,比如用手机抓拍路牌;而摄影往往需要调整参数,例如拍摄夕阳时,摄影师会手动降低曝光补偿压暗天空,或切换RAW格式保留更多细节,这种主动干预就像炒菜时控制火候,而照相更像是用微波炉热剩饭。
创作意图如何影响最终成片效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小区里给宠物拍证件照属于典型照相,只需清晰呈现主体;但若想表现猫的慵懒气质,就要变成摄影思维——可能要用大光圈虚化背景,或是等待阳光斜照的时机,去年冬天我拍腊梅,前三次只是记录形态(照相),直到第四次才尝试逆光拍摄,让花瓣呈现半透明质感(摄影),这中间的差别就像写流水账和写散文。
器材选择会改变作品属性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万元单反拍会议纪要,本质上仍是照相;反过来用手机也能完成摄影创作,曾见过朋友用千元机拍出获奖作品:他借助窗格投影制造明暗分割,手动对焦让前景虚化形成框架构图,这提醒我们,就像同样的食材在厨师和主妇手里会变成不同菜品,关键不在于锅铲(设备),而在于烹饪思路。
后期处理是否成为分水岭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照相通常直接出片,而摄影常伴随二次创作,去年帮老人修复老照片时,原图只是泛黄的普通合影(照相),但通过调整影调、修复划痕后,照片里1950年代的服装细节突然有了叙事感(摄影),不过要注意,过度修图就像给清蒸鱼浇番茄酱,反而会破坏本质,有个矛盾现象:越是追求"真实感"的摄影作品,往往需要越精细的后期。
时间维度如何区分两者界限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旅游时连拍二十张风景是照相,但若每天同一机位拍摄光影变化,就变成了摄影项目,我跟踪拍摄小区改造过程时发现,单看任何一张都是普通施工记录,但按时间排序后,钢筋水泥的生长轨迹突然有了生命力,这类似看日历是过日子,写日记才是生活家。


 SnowflakeWonder
 SnowflakeWonder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