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顺畅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被硬塞进画框?关键在于没给主体留足喘息空间,将画面横竖各分成三等份,四个交叉点就是黄金落位区,拍摄落日时,把地平线压在下三分之一线,天空占三分之二,云霞的层次感立刻显现;拍人像时让眼睛落在右上交叉点,左侧留出视线延伸空间,比居中呆板的构图生动三倍,这个法则要活学活用——当主体本身具有强烈对称性时,刻意打破三分法反而能制造戏剧张力。
引导线会带着观众眼睛散步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铁轨、河流、栏杆这些天然线条,其实是藏在画面里的隐形导游,拍摄老街时,让青石板路的S形曲线从右下角延伸到左侧的灯笼摊,观众视线会不自觉地跟着"走"完全程,但要注意线条的脾气:笔直的高速公路适合表现速度感,但若强行用来引导观看静物,反而会产生割裂感,试试蹲低用广角镜头拍摄走廊,让两侧的立柱形成收缩的透视线,这种"强迫症式"的引导,能让最普通的场景产生剧场般的仪式感。
负空间是留白的艺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满当当的照片就像不停说话的人,而留白就是让画面学会停顿,拍摄飞鸟时,在它飞行方向的前方预留两倍翅膀宽度的空白,这种"空气感"会让静态照片产生动势,但留白不是随便空白——阴天灰蒙蒙的天空算不得合格负空间,必须是带有纹理或渐变的光影,给茶具特写时,故意让左侧白墙占据60%画面,茶壶嘴的朝向与留白区形成气韵流动,这才是中式构图的精髓。
重量平衡需要视觉杠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画面右下角有艘红色渔船,左上角就必须有片等重的晚霞来"压秤",这是构图的隐形天平,拍摄秋林时,右侧粗壮的树干需要用左侧几片飘落的黄叶来平衡,就像跷跷板两端的成人与孩童,靠距离调节才能达到微妙均衡,但平衡不等于对称,有时故意制造失衡反而更生动——比如让前景巨大的礁石占据四分之三画面,远处小小的灯塔反而因为强烈的对比成为焦点,这种"危险"的构图需要精确计算视觉重量的比例。
框式构图是天然的取景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门窗、岩洞甚至树枝形成的天然画框,就像给观众戴上了VR眼镜,透过老宅的雕花窗拍天井里的兰花,窗棂的阴影会自动过滤杂乱背景,但要注意"画框"本身的审美价值——生锈的铁栏杆当框架只能增加压抑感,换成藤蔓缠绕的拱门就完全不同,在树林里仰拍时,让交错的树枝形成不规则边框,阳光从缝隙漏下的光斑会成为天然装饰画,这种双层构图比直接拍摄主体多了窥视的趣味性。


 RaindropSparkle
 RaindropSparkl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